|
中外洗护再决战:洗新革面是关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是世界上洗护产销量最高的国家,约300亿左右。然而,偌大市场主要为外国际品牌把控,而且一直有强化之势。近日贝恩咨询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推出的《2014年中国购物者报告》再次显示,外资品牌在洗发水市场中的份额已经接近80%,在护发素市场占比也超过50%。仅2013年,外资洗发水品牌的市场份额又增加了1.9个百分点,且仍然牢牢地占据了洗护发传统重要销售渠道——KA卖场。 本土洗护貌似还在且战且退。不过令人兴奋的是,借助化妆品新兴渠道——精品专营店的异军突起,本土洗护正在以一种品牌高端化的形式,实现了局部突围,并且搅动了整个高端洗护市场的放量增长。资料显示,过去的五年间,高端洗护市场消费者数量增长了近10倍,目前市场容量达40-50亿左右。另据化妆品行业资深专家黄志东介绍,目前外资品牌在高端洗护市场销售额占比还仅是60-70%,而本土高端洗护已经占据了30%以上。事实上,近五年来,本土洗护阵营先后诞生了所望、迪诺、美肤宝滋源系列等十多个专业性高端品牌,而且,这些品牌与专营店形成了一种守望相助的态势,成为阻止国际品牌进一步垄断化的“钉子户”。 然而,在高端洗护领军人物、广州市迪诺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庆辉看来,所谓“福兮,祸之所伏”,本土高端洗护虽然看起来热闹,但如果不能吸取历史教训,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充其量不过是又一个品类泡沫。“正确态度与科学方法应该是,迎合专营店的同时更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对于高端洗护自身来说,也一定要在起点上就学会从历史看未来,从标杆看行业,从业外看业内,从世界看中国,以一种未雨绸缪、洗新革面的姿态,为这个品类的未来出路作好标杆牵引。” 市场病态:摘桃的比种桃的多 “洗护品类既健康又病态。说它健康,是因为以前在宝洁、联合利华、舒蕾、拉芳等中外品牌的联合教育以及轮番肉搏下,已形成了一种消费者利益导向的行业良性竞争与企业科学经营管理机制。”何庆辉认为,但长期以来的价格战,把自身高端形象摧毁的同时,也把洗护生态链的其它一些价值环节消解了,如高端需求、专营店渠道价值等。 虽然后来又崛起了水之密语、丝蓓绮、施华蔻、丝蕴、亚羡姿等第二波高端洗护,但相比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宝洁、联合利华等,前者不仅同样价格高高在上,而且在传播的攻势上非常保守,没有什么消费者心智基础。更致命的是,第二波高端洗护还是对专营店采取了趾高气昂的姿态,服务上跟不上专营店的需求。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的发展,专营店早已从过去的“丑小鸭”,变成了今天的“白天鹅”。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市场有三分之一的化妆品都是通过专营店渠道卖出去的。更令人兴奋的是,无论是在形象提升还是客单价上,专营店都对高端洗护产生极大的需求。这给了本土品牌群体崛起的机会,以迪诺、所望、霸王“豆蔻组方”、美肤宝蕾拉、丹姿的卡迪那为代表的高端洗护因此应运而生。 但就本土高端洗护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同样令人忧心忡忡。“本土高端洗护毕竟还是在中国化妆品营销From EMKT.com.cn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承继后者优点的同时,也把缺点发挥到了极致。”沈阳诺颜化妆品有限公司徐玉刚认为,本土品牌的优势在于机会捕捉的敏锐性、组织调整的灵活性、市场决策的快捷性、环境变化上的适应性甚至风险偏好上的“胆汁性”,然而,优势的反面却是市场进入上的机会主义、市场进攻上的冒险主义、市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市场指导上的经验主义。“受这些负面文化的影响,很多高端洗护一开始就陷入机会主义陷阱,摘桃子多,种桃树的少。一味去讨好化妆品店,把资源过分集中于渠道品牌建设,而疏于消费者品牌建设;过分强调产品性价比,而疏于对经销商与消费者的服务;过分强调外在包装,而忽略了产品品质;过分强调产品价格,而忽视产品价值,等等。这些都可能会间接损害到化妆品店的利益。” 徐玉刚的观点得到何庆辉的高度认同。“高端洗护渠道切入上的被动性,以化妆品店为切入点,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满足化妆品店的短期利益,如果不能提前在赢利模式上作好规划,高端洗护之路长远来看,可能会越走越难。”何庆辉特别强调道,真正的高端洗护,一定要在起步时就做好整体规划,将利润建立在长远的战略考量上,而不仅仅只是靠机会、侥幸,或某一方面实力上。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