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退为进的日本“品质管理”新观念 为落实TQM,日本企业放弃往昔对品质僵硬要求的高标准,打破亚洲各国研发落后的认知,导入国际标准的雇用方式,此改弦易辙的品管精神,值得我们省思。 品质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个相对性名词,对不同人有不同涵义。消费者所关心的是服务、可靠度、绩效、外观等;生产经理则关心是否达成产品或服务的规范,以及产品或服务究竟如何展现。 今日的品质管理强调的是缺点及错误的预防,更甚于找出并改正缺点及错误。此「嵌入式」(building in)的品质观念相对于旧式的「检验式」(inspecting)品质观念,是品质保证的新主流。而戴明(W. Edwards Deming)则是倡导这种品质预防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二次大战后协助日本改善品质及生产力,让日本人终于享有严苛品管的盛名,但日本人似乎一直到二十世纪结束前才落实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Made in Japan」一度不仅是品质保证的代名词,甚至可引伸到「Merged into Japan」(并入日本)的跨国并购领域。在一九八九年,当新力(Sony)先买下美国三星影业(Tristar),继以四十亿美元拥有哥伦比亚影业(Columbia pictures)后,即使行事谨慎的松下(Matsushita),也紧接着用六十亿美元跟进买下MCA,也就是环球影业(Universal)的母公司。当时,日本人已经发明出高画质电视(HDTV),由于它采用廉价、高效率的转播微波来播放讯号,如果日本成功地将HDTV外销到美国暨全球市场,于是全世界的每一台电视就都得换新,想想那商机多么庞大!日本有可能因进军好莱坞与发展HDTV技术,摆脱美国的箝制(起码日本人当时这么盘算着)。 日本人眼看自己的投资就要回收了,但似乎他们掂错了美国的斤两。五年过后,新力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哥伦比亚影业让他们居然赔掉了三十二亿美元;没多久,一向都让对手屈居劣势的松下,则把环球影业的大部份股权卖给席格姆(Seagram)酿酒厂,然后伤痕累累一路没命似地逃回大阪。 在商场上向来只当「东方不败」的日本,何以如此狼狈?当时尚未吃到泡沫经济苦头的日本人,根本不懂得怎么拍好莱坞式的卖座电影,而所雇用的日本人不是将业务弄到破产,就是将钱到处乱洒。再加上庞大的HDTV讯号会占掉五个正常的电视频道,这么一来,很多电视节目只得挤到大家最不想要的后面频道,况且电视台还得投资好几十亿美元去添购新设备来迎合HDTV的新规格,而每个家庭是否愿意换购新款电视,也在未定之天。从经济观点来看,采用HDTV简直是自断生路。随着美国在一九九○年发明出更新式的压缩数字电视,终于让日本模拟式的HDTV笃定出局。 ... ...(本文尚未结束)... ... 因各种原因,本站无法在此提供此文全文,请见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