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务正业的百度和小米究竟在钓什么鱼 昨天,百度与美国叫车软件Uber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阿里、腾讯投资打车软件1年多之后,百度终于入局。于是大家纷纷议论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在打车软件领域开始了“三国杀”,国内打车APP的竞争双寡头时代有望终结。 窃以为,现在谈三国杀为时尚早,要终结打车APP双寡头更是痴人说梦。 首先,Uber作为市场挑战者,抢占市场份额的成本很高,资金能否支持是一个问号。就在10天前,滴滴打车宣布获得新一轮超过7亿美元的融资,快的也将获包括阿里巴巴等在内新一轮融资。百度虽然没有公开这次入股的具体金额,但各方推测分析投资额不超过6亿美元,6亿貌似很多,在打车软件的烧钱大战中能打多久、能撬动多少用户都是一个未知数,甚至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凶多吉少。 其次,Uber的商业模式能否适应中国,能否撼动滴滴和快的,也是一个大问号。和传统打车软件不同的是,Uber在美国常以个人司机注册作为Uber司机,这样的商业模式有时会激怒出租车司机。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是敏感的,因为私家车载客会被认定为“黑车”,是违法行为。而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推出的豪华车,都来自有牌照的租车公司,以避免政府的监管。Uber模式由于缺少监管,更多时候这种服务某种程度上缺乏对用户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机制。截止本月,Uber已经遭到了德国、印度、泰国、西班牙和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抗议和抵制。 再次,用户忠诚度极低、司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是一个让市场充满变数的大大的问号。打车属于一次性服务,竞品之间的差异化几乎没有,而价格弹性很高,即使是滴滴、快的“烧钱”换来的大批用户,也存在忠诚度低、转换率高等情况,再加上运力有限,司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用户体验更成为各大软件公司十分头疼的问题。相比滴滴、快的而言,Uber既没有什么优势,更没有积累的经验。 既然Uber干不过滴滴、快的,那么问题来了,精明的李彥宏为什么要花巨资且不控股地投资Uber呢,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搜索引擎使百度度过了生存期完成了原始积累,但是饱受诟病的盈利模式,逼迫百度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搜索引擎向新闻门户、电商平台转型是百度的发展思路,在前几年“有啊”失败后,改头换面成“爱乐活”,可惜仍然要死不活,在阿里、京东的打击下,今年初“爱乐活”再次转型为“会员制品牌正品特卖”,貌似要专注于垂直电商领域,走唯品会的特卖路线,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李彦宏强调,与Uber的合作是战略投资,并不看重财务回报。正所谓无利不起早,不看重一时的财务回报情有可原,真不看重财务回报那也是不可能的。其背后的阳谋至少有二。 阳谋之一是培养用户移动支付习惯,抢滩互联网金融。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