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品牌很难打过行业品牌 从2009年起,婴童行业井喷,很多细分的行业如婴儿电器、洗护、棉品等都在以5-10倍速增长,这吸引了很多综合性品牌的关注。比如美的于2010年起就开始以酸奶机、榨汁机等小产品进入行业,飞利浦与其控股品牌新安怡也一起发力婴童市场,陆续切入到理发器、暖奶器、消毒器、吸奶器等产品,还有强生,收购嗳呵切入到婴儿洗护……。巨头们的跑马圈地,确实让一些行业品牌感受到阵阵寒意。 切入婴童行业的巨头,大多水土不服 综合性品牌的先天实力,让行业品牌们觉得很自卑。无论是资金规模、团队专业度还是品牌影响力,在一个小行业里摸爬滚打长大的行业品牌们,多少有点泥腿子的感觉。婴童产品本来就是个对品牌信任度高于一切的行业,纵使自己在这小行业里做到了市场第一,可有朝一日,与巨头们同台竞争,多少会觉得不自信。 只是从这两三年的发展来看,综合性品牌的表现,大多差强人意。美的是家电一哥,但在婴童行业混了几年,连门槛都还没进,它的业务员去山东找代理商,代理商都懒得跟他们去聊,原因是“架子摆的很高,但产品没利润赚,其实就是给他们当搬运工,我大把的好产品可以做,凭什么要给他们做”。飞利浦以及其旗下的新安怡、奔腾等品牌也切入做了婴儿理发器,钱砸了不少,但是也同样竞争不过行业的专业品牌易简,只要他们广告一停,销量马上就急转直下。 这种结果,多少让行业品牌们松了口气,再牛气的大品牌,到了一个小众的行业,都有个水土适应期。想要夺取这个领域的第一,没有一个专注而敬业的团队,没有对这个行业的渠道分销和终端动销特点足够的了解,很难对各个区域做出合理的渠道布局和终端动销策略。 婴童行业不比其他成熟行业,各区域的渠道和终端的发展程度不同。有的地方只能靠省代在各节点的订货会来覆盖,有的地方却早已实现了KA为主,社区店和医院店为辅的格局。大品牌想要用大品牌、大广告、大团队高举高打的方式来短时间占领这个市场,还比较难。如果化整为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区来分区管理,团队的扩张与产品的销售回报又不成正比,大部分想赚快钱的巨头们,敲下脑袋就知道这盘生意做不得,如果不是将这当做一个战略市场来做,可以忍住亏三年,基本上热闹一阵就散场了。 综合性品牌一般都有几个致命伤,这些致命伤对行业内的品牌来说,根本不算回事,但对于巨头们来说,这就伤筋动骨了,因为他们和行业品牌的机会成本不一样。 综合性品牌的致命伤 巨头们的渠道代理折扣通常很高,至少6折以上,给渠道的毛利在5-10%之间,对很多早已养尊处优的婴童代理商来说,他们做个产品才10%的毛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这是“讨饭”的待遇,他们随便做个牌子,都在20%甚至40%以上的毛利,年底达到一定销量,还有5-10%的返点,并且这些品牌大部分还有专门的业务员帮他们跑生意,他们差不多坐着收钱就可以了,凭什么那么辛苦给巨头们做搬运工,还要找几个业务员配合他们的生意计划,听他们指挥? 更让代理商们受不了的是,巨头们的产品定价都很高,但产品卖点又很一般,性价比太低,终端动销极差,他们自以为大品牌可以获取溢价,但那是在没有太多导购的大众类KA,顾客自选购物时,对小品牌不熟悉的前提下,为了放心会购买大品牌,哪怕价格高一倍。 不过在婴童市场的KA和小店里,专职导购是很普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婴童渠道大部分都做的是导购和渠道品牌,还很少有消费者品牌,顾客非常依赖导购进行购物,所以光有牌子,如果没有清晰的卖点,没有给导购和门店足够的奖励与利润,越大的牌子越会成为店内的比价招牌。导购会说“这个牌子比美的的要好,功能和质量差不多,但是价格很实惠,并且保修期要多一年,你有任何质量问题,一个月内我马上给你换新”,这就是行业品牌的灵活性。他们的政策很灵活,巨头们稍微反应慢点,就会成为他们卖货的靶子。 凭借品牌和团队的巨大影响力,巨头们要把货迅速铺开,其实并不困难。有一些小代理商,为了用这些大品牌来提升自己的门面,增加谈判的筹码,会打包其他产品一起进入连锁门店,宁愿牺牲毛利来争取代理权。只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货铺出去容易,但卖给顾客会比较困难。代理商本来就是拿这些大牌子来做门面的,绝对不会主推,终端的陈列、物料、导购培训与奖励、促销活动等,肯定是能省就省,能不做就不做。靠自然销售的产品,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堆死货,很快就会悄无声息。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