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奶波动下的中国乳业市场分析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奶荒”为整个乳品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甚至很多结果都是我们不曾预料到的。笔者也曾为之紧张和捏把汗,觉得中国乳业又进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可能又会出现哀鸿遍野的地步,甚至出现资金链断链的乳企而最终被整合掉。 现在看原奶价格走势变化仅仅是经济周期性的一种表现,影响了乳业上下游,但这种影响是良性的,对乳企的承受力和产品提升也是一次考验,对未来的生存能力也是一次历练。可喜的是今年上半年,高奶价不仅给靠挤奶营收的上游乳企带来福利,以原奶为原料的下游乳企也赚得盆满钵满,中小企业虽然面临着比大型乳企更多的压力,但并没有企业因为原料问题而掉队。 如何应对高奶价 根据对全国14个省(区、市)300多个规模化奶牛场监测,2013年1月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75元/公斤,而到了12月份就涨到了4.7元/公斤,涨幅高达25.3%。而根据国际奶业经济学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球原奶平均价格折合人民币为3.08元/公斤,新西兰平均收购价格仅为人民币2.83元/公斤。 对此,宋昆冈日前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表示,产品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部分产品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陈渝认为,散户可以以“小投入、小产出”的节奏小步慢跑,但是规模化的奶牛养殖企业则只能高举高打,这就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饲料价格不便宜,且懂点技术的工人又都不甘愿留在养牛场,导致人力成本也很大,这都推高了原奶成本和价格。” 不过他分析称,今年上半年原奶价格已经出现拐点,但毕竟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这将是接下来乳业长期面对的事实。“不过终端价格的调整也不是惯用手法,因为消费者不傻,国际市场的乳品也以性价比优势填补国内市场,因此涨价空间也有限。” 随着国内原奶价格出现拐点,伊利、蒙牛等企业的存货明显攀升。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伊利的存货为50.9亿元,与年初36.83亿元相比增长38.2%;蒙牛存货为44.6亿元,与年初25.8亿元相比增长72.9%。伊利方面昨日对此向本报记者回应称,“原辅材料自4月份开始下降,公司提前采购一些原材料,为下半年做准备”。 三元股份副总经理吕淑芹日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公司对此采取多种措施来消化原料成本:一是研发并推出高附加值的功能产品,科学转移部分原料奶成本;二是对老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性价比,良性分担成本;三是全面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水平,合理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随着奶价的回落,乳企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有所提高。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乳品产量为222.9万吨,同比增长2.21%,液体乳产量199.7万吨,同比增长1.95%。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各月的产量数据同比均为下跌,但7月份乳制品和液体乳产量全部转为增长,累计产量同比跌幅缩小。 “7月份乳制品产量的增长与各乳企的促销有一定关系,随着乳制品消费旺季的到来,乳制品累计产量有望在1~2个月内实现增长,而全年产量也将保持增长势头。”某乳业专家对此分析称。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奶荒”福利已经不再那么丰厚,继去年12月国内生鲜乳均价涨到4.7元/公斤后,今年2月份以来已经出现拐点,中国奶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均价“破4”后,8月份第2周已经跌至3.95元/公斤。不过相比新西兰方面目前的2.74元/公斤,国内目前奶价仍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日前表示,奶源缺、奶价高将是困扰我国乳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已经进入世界高奶价行列”。 东方艾格乳业首席分析师陈渝昨日向记者分析称:“资源约束和养殖业水平低是决定目前中国原奶价格高的主要因素,不过目前国内原奶价格处于下滑通道,这将会触碰养殖企业的底线,谨防散户杀牛以及大面积退出的恶果。”而这种担忧早就在乳业上游得到印证,日前一位养殖企业高管对于原奶价格滑落局面称,不可能一直跌下去,否则奶农就不干了。 原奶价格的波动,意味着下游乳企的原料成本压力也有所变化。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价格调整,下游乳企也在消化国内高奶价。 上游乳企和行业巨头均有斩获 截至目前,乳企半年报纷纷亮相,现代牧业、原生态牧业和中国圣牧3家上游乳企,以及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4家下游乳企“一起发财”,共赚了47.81亿元。 因为饲料成本增长,原生态牧业方面表示:“我们能够将部分成本增幅转嫁给(下游)客户。”而处于下游的伊利股份方面则将利润增长主要归于“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去年下半年产品售价调整”。 一位资深乳业专家向本报记者分析称,“原料奶成本在终端产品价格中的占比只为一半左右,其他还包括包装、营销From EMKT.com.cn、人工等其他因素。”比如,蒙牛特仑苏有机纯牛奶6元多一盒(250毫升),该款产品的原奶采购均价为4~5元/公斤,一公斤原奶可以生产四盒,每盒的原奶成本仅为1元多,不会超过2元。 随着原奶价格今年上半年出现拐点,伊利、蒙牛等下游乳企开始囤货备战,根据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截至6月30日,伊利的存货为50.9亿元,较年初增长38.2%;蒙牛存货为44.6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72.9%。 作为靠出售原奶为主要收入的上游乳企,显然希望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因为高奶价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半年报显示,现代牧业上半年实现营收25.85亿元,同比增长86.2%;净利润为5.23亿元,同比增长240.6%。原奶销售均价为5.15元/公斤,同比增长19.8%;奶牛养殖业务毛利率同比提高12.7个百分点至38.1%。“受原料奶供不应求的市场影响,公司原料奶平均售价上涨。”现代牧业方面对此解释称。 此外,原生态牧业和中国圣牧上半年净利润分别取得150%和171.5%的同比增长,原奶业务整体毛利率均维持在47%的高水平上,同比分别提高7.8个百分点和12.9个百分点。 原生态牧业方面分析称:“未来,国内居民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以及对健康日益关注,将不断提升对优质原料奶的需求。”飞鹤、蒙牛、光明和伊利是今年公司的四大客户。其中,飞鹤和蒙牛均向原生态牧业采购优质原料奶,用于生产高端乳品。 上半年,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分别实现营收272.86亿元和258.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59%和25%;净利润分别为22.93亿元和10.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93%和39.9%。伊利的乳制品毛利率同比提高2.4%,其液态奶、冷饮、奶粉毛利率均分别提高2.5%、3.6%、1.6%。其净利润超预期增长主要来自高端产品驱动;蒙牛若除去雅士利所做的贡献,蒙牛上半年的收入为242.901亿元,同比增长17.5%。 8月28日,伊利方面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伊利自控奶源达到95%,受到原奶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此外,伊利花在每一包牛奶的广告费,连续几年都在下降。”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伊利在半年报中表示,营业收入增长,是产品结构调整及单价提高所致。 伊利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一是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去年下半年产品售价调整使得本期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二是严控费用支出,在收入取得增长的情况下,销售费用率较上年同期下降;三是本期银行存款平均余额增加使得利息收入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四是本期理财产品到期取得收益,使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 蒙牛半年报显示,如果不含雅士利,业绩增长幅度为17.5%,并称“期内公司继续深化内部结构调整,精简产品结构,使得资源能有效聚焦在主打产品上”。收入增幅贡献较大的产品为特仑苏、未来星等产品。AC尼尔森数据显示,蒙牛常温及低温乳制品市场份额在报告期均居市场第一,产品呈现高端化趋势。 可以认为蒙牛的新策略是行之有效的,通过深化内部结构调整、精简产品组合、聚焦主打品牌,辅以创新市场营销,同时产品自去年初不同时段进行了提价,以此来消化原奶的波动。目前看,成效十分显著。 不过,上述两家液态乳巨头的经营费用也出现了较大增长,不含雅士利,蒙牛的经营费用同比增长了20亿元左右;伊利的三项费用同比增长在7亿元左右,管理费用增幅近三成。对此,伊利解释称,广告宣传费用和职工薪酬增长所致。蒙牛方面称,因应市场需要积极调整费用投入策略,使得经营费用上升,这主要是针对市场竞争,加大销售渠道投入、继续增加数码媒体及线下市场活动投入的结果。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表示,乳制品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新品推广更需要巨额营销做支撑。 四大乳企中,净利润增速最高的为光明乳业,表现很是突出。今年上半年光明实现销售98.72 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公司净利润2.09 亿元,同比增长41%,远超市场预期。净利润为2.1亿元,同比增长41.5%。 海通证券称,光明乳业净利增速较快得益于明星产品莫斯利安、优倍的高速增长。常温酸奶莫斯利安一枝独秀,仍处于快速成长期。目前莫斯利安的生产受到产能的限制,预计新生产线项目将于年底完成,届时产能将实现接近翻倍的增长。 对于增收的原因,光明乳业在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公司积极发展奶源建设与网点布局,在原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为上半年产品销量上升提供了充分保障。但本报记者留意到,光明乳业的液态奶和其他乳制品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中报显示,公司液态奶的毛利率同比减少0.43%,而其他乳制品的毛利率同比减少4.79%。对此有业界认为原料价格下降不见得短时间内会覆盖所有品类,部分领域或没能立竿见影获丰厚利润。 三元乳业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扭亏,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1.8亿元,同比扭亏。由于福喜事件影响,三元上半年从北京麦当劳获得的收益为1724.17万元,同比减少近四成。 海通证券在报告中称,三元的液态奶虽然提价8%-10%但并未明显提升盈利能力,主要是公司地处北京,渠道费用较高。其次伊利、蒙牛、光明三强在北京重点打造品牌,公司费用被动支出。公司一直使用原奶作为原料,变相提高成本。固体奶收入提升明显。乳饮料主要是太子奶部分,继续下滑。 徘徊下滑者亟需提升 雅士利在港公布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45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28.2%,实现净利润2.094亿,同比下滑28.7%。 公司称,销售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司自2014年上半年开始梳理销售渠道,变革营销模式,经销商及消费者需要一段时间的接受过程;同时应对2014年上半年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公司加大产品折扣力度,雅士利及施恩品牌婴幼儿奶粉销售收入均因此较去年同期下降;此外,2013年恒天然的乌龙事件对雅士利品牌销售的影响仍然持续。因此,雅士利婴幼儿奶粉销售下降的幅度较大。 雅士利董事会表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正处于变革期,存在诸多变量。但随着中国政府对奶粉质量的持续关注和严格管控,婴幼儿奶粉企业整合和管理的加强,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奶粉市场总体会朝着利好的形势发展。下半年雅士利将继续加大对经销商的管理和政策执行力,优化产品结构等。 无独有偶,贝因美上半年营收24.05亿元,同比下滑25.2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8418万元,下滑78.35%。业内人士分析,业绩下降是由于婴幼儿乳粉行业竞争加大以及贝因美开拓新品市场,使得其主营的婴幼儿乳粉销售出现下滑导致。 达能集团近日披露的半年报也显示,公司上半年销售额为104.67亿欧元,同比下降5.3%,其中二季度奶粉业务销售额下降9.2%,销量降低7.9%,而净利润也同比下降11.5%至6.83亿欧元。在鲜奶、饮用水、奶粉业务及临床营养品四大业务中,表现不佳的为婴儿营养品。 达能指出,业绩下滑主要是遭受了恒天然的虚假安全警报以及急剧上涨的牛奶价格所致。2013年8月恒天然爆发肉毒杆菌事件,当时该公司对外表示,部分产品可能含有会导致中毒的肉毒杆菌,虽然这在后来被证实为一场“乌龙”,但部分下游企业声称因此受到损害,达能就已起诉恒天然,索赔或达23亿元人民币。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恒天然事件被指是乌龙事件的,但恒天然几乎是新西兰乳制品的代名词,多数奶粉奶源来自新西兰,因此容易让消费者对新西兰乳制品产生抵制情绪。 虽然上游乳企和行业巨头依靠资源继续保持增长,但市场的竞争激烈、营销费用居高不下依然是困惑整个行业的致命问题,这也是诸多二线乳企压力倍增,利润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 半年报显示,伊利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约为52亿元和15亿元,销售费用增幅不到一成。伊利自称,由于加大费用管控,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然而,管理费用却出现近三成的同比增幅。销售费用增长主要是广告宣传费用和职工薪酬增长所致;管理费用主要是职工薪酬增长所致。伊利职工薪酬之所以增长,部分是员工数量增长的结果,比如新建工厂需要招聘新员工,但更多的还是员工工资上涨所致。 产业研究院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明军称,“一、二线城市乳制品消费增长已经放缓,大概在3%——5%,当下我国乳制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三线及以下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消费者还较为依赖电视,这也是为何各大乳企还要保持高额的电视广告的原因所在,比如伊利斥资3亿元冠名某亲子类电视节目。” 蒙牛指出,因应市场需要积极调整费用投入策略,不含雅士利,经营费用达67亿元,同比增长20亿元,约占收入的28.7%,而去年该数据为23%。“乳制品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新品推广更需要巨额营销做支撑。2014上半年不仅蒙牛销售及营销费用增加,已经披露半年报的光明乳业销售费用也呈增加态势。”简爱华表示。 另外,加大销售渠道投入,也使得蒙牛的销售及经销费用出现较大增长。宋亮表示,蒙牛销售及其经销费用增长较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强化渠道下沉,比如拓展餐饮及特殊渠道,大力增加网点,进驻各大商超及母婴店。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