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不出周大福的阴影,中国珠宝业没有明天 接触珠宝行业整整三年了。今天说说我对珠宝行业的几个观点,算是交个卷子。 可以说,中国的珠宝业集体陷入困局。没有几个真正活得好的。 背后的原因,我归纳了七个要点,我认为是行业集体观念的七个偏差。 一、以运营代营销From EMKT.com.cn,缺乏竞争意识、整体观以及中长期打算。 珠宝行业深受港资品牌影响,港资品牌长于开厂与开店,所以产品研发和门店运营是很厉害的,比如服装行业的佐丹奴、ESPRIT之类 ,其门店系统的精细化,都是一流的。但是港资品牌的缺陷恰恰就是营销能力的不足。所以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品牌形象老化。 所谓营销能力,主要有三个意义: 1. 营销即战争,与定位有关,与竞争对手有关。运营多与内部有关。 2. 营销强调整体观,追求4P的均衡状态。运营强调细节,弱化全局,强调完美执行。 3. 营销重视中长期规划, 重视如何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能力,重视品牌无形资产的长期积累,重视营销环境与行业趋势的研究。运营侧重短期的现实收益,缺少中长期考量。 从打金店起家、由周大福为代表的港资品牌启蒙的国内珠宝商,基本都是局限思维的运营体系。 二、盲目攀附奢侈品,现实用户与假想用户之间存在错层。 什么是奢侈品? 卖得够贵、活得够久,流传有序的文化沉淀,与上流阶层血脉联系、享有崇高声誉的,才是奢侈品。 所以说,中国时尚产业,要想出现奢侈品,不是朝夕可成的。没有经历足够的时间锤炼,很难。 恰恰相反,国内的珠宝行业是微利存在的,珠宝商其实只是个贵重材料的搬运工,赚的是一份辛苦钱。距离奢侈品,不可以道里计。 所以动辄谈卡地亚、宝格丽、LV,用来开阔眼界可以,别迷失了自己。 前面说4P的均衡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以合适的产品、合适的价格、合适的促销(宣传)、合适的渠道,卖给合适的用户。 珠宝行业在品牌传播以及营销模式设计的时候,常常将4P割裂开来。实体渠道接触的现实用户是一个样子,品牌传播规划中的假想用户又是另一个样子,既想与竞品构成差异化区隔,又不肯舍弃行业共识的通常做法。 最终千个品牌,一个样子。 整个营销体系同样破绽百出,自相矛盾。 三、将品牌管理混同于一般执行层面,重结果而轻方法。 企业界深知拥有品牌的意义,但是对于如何构建品牌则莫衷一是。从实践来看,我认为从低级到高级,从不专业到相对专业,大致存在三种品牌形态: 1. 品牌是宣传积累的结果:通过大量且长期杂乱无章的宣传,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 2. 品牌是传播管理的结果:通过品牌核心价值提炼到年度整合传播计划,传达清晰的声音; 3. 品牌是营销管理的结果:从属于市场营销框架下的品牌传播,从战略到战术的持续一致。 珠宝行业重运营轻营销的先天不足,导致难以理解品牌管理的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一大硬伤。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