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单品裂变之布局重于做点 几乎所有的企业,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产品最重要;第二个阶段,组织和能力最重要;第三个阶段,规模和行业话语权最重要。 一个战略单品,要完成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转化,就会涉及到战略单品的增长模式问题。外延式扩张和内生式增长并举,是任何战略单品走向大单品的必经之路。 外延式扩张,更多地是向增量市场要销量。当一个新行业或一个新品类被创造出来之后,会产生大量的首次消费者,众多的战略单品依靠首次消费的无限扩大,就能快速实现高速成长。向增量市场要销量,相对而言,会更容易,因为销量的增长,更多的是向新的空白的领域扩张,而不用与对手杀得你死我活。在这个阶段,战略单品竞争的焦点是产品功能和推销能力,企业实现增长的关键举措则是布局和扩张。说得通俗一点,本阶段,销量增长来源于所进入市场的数量和渠道终端的数量。 内生式增长,是向存量市场要销量。当新生的首次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少的时候,战略单品的增长会显现疲态,此时,企业应适时调整战略,果断地从外延扩张向内生增长转型。 内生式增长,其销量来源有三个,其一,是抢抓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力,留住顾客,服务一生;其二,是强化管理和组织能力提升,向管理要效益;其三,是市场下沉,对已占领市场深度挖潜。 向存量市场要销量,将与竞争对手产生竞争,企业需要“耕耘”与“掠夺”相结合的复合增长方式。做大存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拥有深厚的市场打拼功底和管理能力,在这个阶段,企业实现增长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建立起短时间内不易被其他企业复制的特有的“专长”和“特色”。通俗的说,本阶段,销量增长来源于市场深耕的质量和渠道终端的单店效益。 外延式扩张,第一轮做大战略单品 很多企业进入战略单品快速增长阶段的时候,还在沿用培育期所使用的根据地市场、根据地渠道、滚动复制、单点突破等策略,就会错失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被对手反超。 根据地市场、根据地渠道、滚动复制、单点突破,都是做点的思维。做点的根本目的,是为全面布局提供资源和经验模式。但是,上海超限战咨询沈志勇认为:做点并不能带来企业销量的根本性做大,只有布局才能实现销量做大。 战略单品快速增长阶段,我们强调,布局大于做点。这个时候的布局,主要包括:寻找具有薄弱环节的市场和渠道,快速进入。 这种布局,涵盖三个方面,其一,是区域布局。布局几个省,或者几个区域,甚或布向全国;其二,是市场层级布局。以一线城市为主,还是二三线市场为主。其三,是渠道布局。要进入哪些渠道?重点渠道是什么?各个渠道如何组合? (一)、布局大于做点,数量大于质量 俗话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子不如谋势”。 做企业也是这样。有了战略,路再长,总有一天会走到;没有战略,走得越猛,死得越早。 死抠一城一池的,是活三年的企业,因为他不抬头看全局;东打一榔头西打一棒槌的,是活三月的企业,因为他不低头看棋盘。 “没有棋局的胜利,就没有棋子的胜利”。企业要大发展,首先要从“谋势”、“布局”开始。布局大于做点。局布,则点活;只做点,则点与局皆破。 1、市场布局,抢地盘比练内功更重要 当我们看到一个市场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抢地盘。有时候,抢地盘跟练内功是一个矛盾。你等你什么内功都练好了,可能地盘也让人抢光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抢地盘比练内功更重要。 本阶段,营销From EMKT.com.cn策略应该是广撒网,抢地盘最关键。抢市场的地盘,抢消费者的地盘,抢品牌知名度的地盘,抢渠道数量的地盘,抢终端数量的地盘,抢地盘比练内功更重要。细分区域市场不是抢地盘,“广种薄收、全面撒网”才是真正抢地盘的策略。 中国市场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快”,快的本质含义是时间短。对于任何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来讲,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如果你发现了行业在高速增长,你还要拖拖拉拉,等等再看,那机会就会别你而去。 万燕VCD是中国VCD的开路者,但是,它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没有快速去抢地盘,结果被别的品牌捡了一个落地桃子,自己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反正有一条,你看准了机会,就要去抢地盘,抢到了,你就成为先驱和领导品牌;抢不到,你最少还可以进入行业前几名;最糟的是你只是把新市场开拓出来,但你没有去抢,结果你就成为先烈。 先驱与先烈之间,差别其实仅仅在于有没有地盘。 在抢地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市场会出现一些问题。“萝卜快了不洗泥”,企业在快速扩张的时候,市场中难免出现一些小毛病、小漏洞。 面对这些小毛病、小漏洞,我们不要害怕。还是要坚持“数量比质量更重要”的原则。 当然,这也只是主要针对非战略重点市场来说的。在非战略市场,我们要的就是快速圈地,快速扩张数量。在一个高速扩张的体系内,有一些混乱,那是正常的。就让它先乱点,又有何妨? 当企业完成高速增长,市场布局达到一定规模,已经打下自己的一片“江山”之后,我们就可以暂时停下扩张的步伐,来进行治理。 我们要的,就是让企业高速飞奔,高速由小变大,带着问题上路,带着问题发展,先乱后治,先做大后治理,先抢地盘后练内功,先抢数量后抢质量,先把企业搞大了再说。 2、全国布局比区域布局更重要 笔者一直主张,不要把中国当作一个国家来看待,而应该当作一个大洲来看待。光是一个省,就比欧洲的有些国家还大得多。二十几个省,就相当于二十几个国家的面积。 这还只是面积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在地区经济、消费习惯和文化心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区域经济、消费习惯和渠道发展程度的种种不同基础上,作为一个想进军全国市场的企业来讲,是该细分某一市场呢?还是应该占领全国市场? 中国消费市场的最大优势,是广泛的人口消费力;最大的障碍,是广大市场空间(五个层级)及复杂渠道环境对产品落地的“层层截留”。这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企业长大必须利用的结构性机会。 所以,面对这样的市场特点,作为一个追求快速做大的企业,更应该首先强调先布局,即先布全国市场的局,先谋求渠道数量,然后再重点耕耘部分重点市场。如果不布局只做点,点死局破;有布局兼做点,方能以点带面,点面皆活。 我们的经验结论是,中国的企业必须树立:布局先于做点,布局就是寻找机会,寻找自己可以进入的市场的薄弱环节,面向全国市场广布渠道数量,就更是布局。 我们认为,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一个有雄心的企业来讲,细分某一小区域市场是不明智的。进军全国市场势在必行。 初级阶段的企业细分小区域市场存在几个风险: 第一个风险,你可能跑到没有猎物的市场打猎,枪法再好,收获有限。第二个风险,你可能会营销方向出问题。另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还远没有到决战的时刻,也还远没有到彻底细分的时刻,你只固守某个区域市场,那就是你误判形势,以为决战到来了,只要独霸一方就能躲过决战;以为细分某个区域市场,也能避免与别人决战。其实,这样做,是你超前了,你走了三步路,本来你只要走一步路,就可能达到成功,走了三步路,不但不能成功,甚至可能是让你离成功渐行渐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不能把自己局促在一个小框框里,而要放眼全国,打全国大市场。只有全国大市场,才能给你提供充足的猎物;只有全国大市场,才能保证你迅速做大;只有全国大市场,才有机会允许你拣了西瓜丢了芝麻。 总之,除非你不想做大,除非你不想迅速做大。否则,你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做大市场,虽然风险要大一点,但是,起码市场机会离你更近一点、成功离你也更近一点。 那么,如何做大市场呢? 此时,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全国有300多个地级市,企业的渠道目标和市场选择目标,就应该是全面开花,力图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全国所有地级市,要让中国的所有城市,都能看到自己的产品,这是企业最应该想的和最希望看到的。 其次,既然要占领全国市场,那该如何下刀,也至关重要。切入口选错了,常常事倍功半。我们通过10多年的营销实战,摸索出一些道道来。 中国的城市群就象一座高山,山尖是上海、北京、广州等超级城市,这样的城市消费潜力最大,但市场竞争最激烈,营销成本最高;山颈是杭州、成都、武汉等一级城市,消费能力也很强,但同样竞争比较激烈,成本较高;再下去就是山腰,山腰上是绵阳、芜湖等二线城市,消费力中等,但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山脚呢,就是广大的县乡镇及农村市场,消费能力较差,但竞争不激烈,市场容易轰起来。 面对这样的市场结构,我们是好高鹜远直接去进攻超级城市好呢,还是直接进攻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好? 营销没有固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考察企业本身的实力,有的企业适合直插高端,比如蒙牛当年一上市,进攻的就是深圳和北京;有的企业却适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向。 方法没有对错,重要的是要适合。一般,对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讲,比较适合的是把这座山拦腰切断,先进攻山腰的二线城市,在二线城市密集布点,跑量;在部分一线城市布少量点,打形象;并同时依靠一二线城市的形象覆盖力,对三线甚至乡镇市场产生辐射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布局。 3、渠道数量比质量更重要 这里所讲的渠道数量,包含了渠道的类型数量,比如商场、卖场、小店、批发、特通等等;又包含经销商的数量;还包含了进入终端的数量。 战略单品的快速做大之道,就是快速扩张渠道数量之道。 我们常讲“买得到,买得起,乐得买”。在战略单品快速做大阶段,“买得到”最关键。渠道驱动力是这个阶段的主要驱动力,以渠道驱动企业做大,展开全面的抢地盘运动,把渠道的触角延伸到全国各个角落,追求渠道数量而不是质量,是战略单品做大的最佳途径。 大步进退,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赚钱为主,略地次之”。 赚钱与夺取地方(或保守地方)的关系,犹如熊掌和鱼的关系,二者不可兼得。如欲兼得,势必二者俱失。战略单品快速成长期的作战原则应是以赚取利润为主,不以保守与夺取地方为主。因为守地必分散兵力;处处防守,必处处挨打。 在中国市场做营销,有一个诀窍,就是渠道的数量,或者说经销商的数量,甚至是终端的数量多少,往往决定一个企业销量的多少,分销的密度和广度,就代表了企业的销售份额。 分销密集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密集度是万万不能的。 扩张渠道数量,是战略单品做大的最佳途径。此时,企业不要拘于渠道质量的一得一失,不要被渠道质量蒙住了眼睛,数量第一,质量次之,在渠道质量不出现大问题的前提下,不要和对手打消耗战、阵地战和持久战,不和对手比渠道的质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比的是渠道数量,比的是速度,这是制胜的关键。 渠道数量和质量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矛盾体,营销教条主义者总是强调渠道质量,主观愿望很好,但结果往往是质量和数量都搞不好。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的策略是:“数量为主,质量次之”。 采取这一战术,就是要舍得丢弃部分渠道的质量,抛出质量,争取时间,先退后进,以数量赢得企业利润和发展,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达到数量与质量并重。 当然,我们不是说就完全不要质量,而是说在质量不出大的纰漏的情况下,存数量失质量,数量质量皆存;存质量失数量,质量数量皆失。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