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岔口:项目与投资 项目持有人到处去找投资,忙着递商业计划书,忙着路演讲故事,忙着联络各路投资人大仙,但广种薄收,颗粒无收更是常态;而投资人呢,也忙着看项目,甚至一天就要看多个,飞来飞去,但找不到养眼的项目。这两者,像极了京剧《三岔口》的经典片段:刘利华与任堂惠半夜在黑暗中打斗,但你打不着我,我打不着你。 最近,与投资圈人士交流,有一个普遍看法:市场上不缺投资,而是大把的资金找不到可投的项目。为什么出现这种“三岔口现象”?李方毅认为,是项目持有人的项目,在找钱的过程中,把故事讲成了事故。 李方毅认为,创业界有很多泡沫,如行业泡沫、项目泡沫、创业英雄泡沫,等等。于是,一些人被泡沫激发,被励志,喝着心灵鸡汤,扛着“双创”的大旗,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From EMKT.com.cn梦,去创新商业模式,去包装项目,去讲故事。 资本方为何苦于找不到可心的项目呢?李方毅认为,很多商业模式的构建,从根上就走进入了“创新的陷阱”。 其一,“烧钱式”创新。编故事与讲故事,目的是找钱,然后烧也是烧资本的钱。项目做成了,更加成功;项目做不起来,早已成功。但是,资本的属性是逐利,且有其尽调与风控体系,不会轻易被打动或上钩。当然,道德风险是不可控的终极风险,也不能一概而论。 其二,“实用新型式”创新。看起来有很多新意,蕴含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能往里装得都装进去,但本质上是“新瓶装老酒”,就像专利中的“实用新型”专利,不说了。 其三,“自说自话式”创新。项目持有人是项目的创造者,基于其热爱和付出,对此具有相当的自信,并会有自圆其说的理论应对外界的质疑。我们必须要向一些项目持有人致以敬意,尽管只有他对自己的项目深信不疑,起码他们对自己的项目有诚意,并作出了巨大的付出。 其四,“痛点式”创新。从“卖点”观到“痛点”观,其实是从“消费者注意”到“注意消费者”的一个口号到行动转变,也可以看作“供给侧”的一个大众化视角。很多商业模式中,关于“痛点”的创新,理论上可行,比如细分功能,很好啊,细分多了,等于没细分,怎么能做起来呢?创新的“痛点”,看起来在,做起来不一定在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就像那句名言:我知道自己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却不知道是哪一半。无论是项目方还是资本方,在这方面的判断上,最具有不确定性。 好了,还是举个“栗子”吧。 曾看过一个项目,是行业的替代品,能将产品成本降低一半以上,操作更加方便。项目持有人作为技术兼公司创始人,信心爆棚。李方毅提了两个问题,第一,行业趋势,那个行业处于下行期,不用专家解释,平凡如我者都能看出来;第二,作为行业的新进入者与替代者,虽然能降低成本,但现在他们正在使用的产品如何处理,即“去库存”之后才有可能选择这个新的替代者,偏偏这又是一个循环利用周期比较长的产品,“痛点”是慢性的隐形的,还不到痛的时候。 不用多说了,你懂的。下面几个人的话,各说各的—— 达•芬奇:人类大脑通过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收集资讯,并交由常识来集中处理。换句话说,常识是一种驾驭其他感知的超感知。但商业人士却不相信这种超感知的存在。 亨利•明茨伯格:管理界有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管理人员薪水越高,影响力巨大,但明显缺乏常识。 李方毅:常识即普遍性规律,违背常识即违背规律。重知识而忽略常识,步入“创新的陷阱”,造成了当下社会与个体普遍的焦虑感。 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953178282,电子邮件: 438062743@q.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