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托罗拉“下注”中国 在中国北方 摩托罗拉 成了大哥大的别名 大有问鼎 霸王之势 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无疑正在成为令世界各大公司垂涎欲滴的肥肉,它们已纷纷向中国涌来。北方通信和菲利普公司已开始在上海制造半导体,在这里,英特尔公司也正在建造投资5000万美元的芯片组装与测试工厂,瑞典的埃利克森公司正在南京制造电话交换机;IBM则已在深圳总装它的个人电脑(PC)。但是到目前为止,在西方各大投资商中,在中国“下注”最多的还要数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这家高技术美国公司1995年的收益为270亿美元,到1998年它在天津投资的半导体制造工厂完工为止,它在中国的投资将会翻一倍,达到近1.2亿美元。 吸引着摩托罗拉和其它各大公司的是中国在高技术领域里的巨大的变化。许多公司都“押宝”在中国,认为在21世纪初,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的消费地,这些产品从PC到电视机微波炉、电话什么都有。中国还将成为日本、欧洲和美国在电子工业中主要的竞争对手。去年夏天,英特尔公司的总执行官安迪‘格罗夫告诉《幸福》杂志的一群记者说:十年后他的最大的竞争将来自中国。最近,当有人再次问到他的这则预言时,格罗夫说:“对,但可能是8年后。” 果真如此吗?芯片业“巨无霸”英特尔公司的未来对手真的会来自中国吗?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格罗夫的这种恐惧只是反映了他的商业格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下来”,总预言之,尽管今天的中国还有点象一二年前的日本,这种比较还有些空泛。日本在战后已经是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中国却是个第三世界国家,当她正拼力要进入芯片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时,她甚至才开始进入汽车时代。 即使这样,人们还是认为中国将成为一个潜在的技术先驱。原因是:一种可能越来越大,即中国将作为半导体和其它电子新奇产品的消费者而超过美国和日本。现在,数目惊人的12亿中国人不仅渴望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而且想得到能购买现代化产品的金钱。据1994年Gallup公司着重对发达的城市地区的一项调查,40%的人都拥有彩电。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生产电子产品基地,向亚洲其它国家出口。摩托罗拉公司亚太地区公司半导体制造部主任C.D.谭预测:“到2005或2010年,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 当然,中国在全球高技术舞台上的位置最终还将取决于她改革低效率经济的能力。但这也随世界各大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规模而定。其中,摩托罗拉是最大的投资者。它的影响怎样呢?通过推广移动电话系统——它已成为该市场中的老大——摩托罗拉正帮助中国跳过通信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西方国家已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即用铜心电线连结干家万户的有线通信阶段。 现在,摩托罗拉的6100名中国员工正辛勤地工作在天津港的十几家工厂中。在这里,他们生产着传呼机、大哥大和其它家用半导体仪器,这些产品一些销往国内,一些出口国外。另外,摩托罗拉还要加入到几家合资企业中。 最大的合资者就是国有南京熊猫电子集团,合资生产一种PC,这种PC的中央处理器将使用摩托罗拉的POWER PC芯片,这种芯片是英特尔公司的奔腾芯片的主要对手。做为东西方合作的另一标志,通用汽车公司(CM)将与中国最大的轿车制造商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合资,为其提供汽车零部件。其合资汽车最终将从正在建造的生产线上开下来。摩托罗拉希望在1998年的某个时候开始它的投资5亿6000万美元的半导体微晶片生产工厂——这是一项比组装芯片更复杂更精细心的工作。 摩托罗拉下的“注”已有了报偿吗?它在中国和香港的销售额已远远超过的预期的数目,在两年内翻了一番,1995年达到32亿美元,几乎占其全球收益的12%,移动电话又占其中最大的一部分。这种使用于手掌之上的大哥大的潜在市场也是巨大的,到本世纪末,每年将会有300万只大哥大投入使用。 其利润又如何呢?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不愿披露详情。但他声称《华尔街日报》所报道的摩托罗拉在中国制造和销售的每只大哥大都赔本的说法“完全不准确”。他说“这里的竞争十分残酷,但我们在中国的利润却很高”。而且,摩托罗拉还从由天津制造的芯片、传呼机、大哥大的出口中得到不少收益。 所有这些,摩托罗拉都要提醒你它在中国是有长久打算的。公司前主席罗伯特·W·加文把摩托罗拉从一个很小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制造商变成了一个国际大公司而深受人们的敬佩。10年前,他第一次到了北京,要在这里设立代表处。1989年,摩托罗拉公司开始与中国谈判投资办公司事宜,但它坚持要100%地拥有该公司。中国官方则坚持合资。 “6·4”风波之后,许多外国公司纷纷撤离了中国,但摩托罗拉没走。在谈判中止几个月后,加文又回到了谈判桌前。在中国急于吸收外资的情况下他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条件。 在摩托罗拉注重本地化生产的同期,它又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政府要求它产品的出口比例必须达到政府的要求,用以缓解进口零部件所造成的外汇紧张。但是一只组装低劣的大哥大是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即使它里面的芯片产于日本或美国。如何在使用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和装配工人的情况下保护它的品牌、保住它的高质量的名声呢?解决办法就是迅速用一种很“外国”的公司文化去教育新的员工,其核心就是不可动摇的质量第一的原则。在一家临时性工厂开始组装半导体器件六个月之后,中国装配工人就生产出了高品质的产品,这种成就高出了平常水平。 摩托罗拉震动中国消费者的第一种产品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寻呼机,但大哥大才是一个无线世界真正的通信解决方案,摩托罗拉在该市场成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中国北方摩托罗拉竟成了大哥大的别名。 摩托罗拉在大哥大市场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品牌资产,它主宰着中国的模拟式手机市场,占有40%到50%的市场份额,但是来自于欧洲、日本和香港手机制造商的竞争正威胁着它的份额。目前购买一部新手机外加一次性人网费为900到13OO美元。 由于大哥大的价格还会下降,所以用户的数目也将会猛增,而新的手机买主们专为上海滩上的金融家以及各省大企业的经理们,开始从模拟式手机转向了更新的数字式手机。在这方面,摩托罗拉的优势就弱一些,同瑞典的爱立住(Ericsson)以及芬兰的诺基亚(Nokia)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是摩托罗拉的CDMA新数字技术可允许通过基地台进行更多的通话,在香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今后几年中摩托罗拉将此项技术引人大陆时,必然会弥补其不足。 尽管电话业大战已白热化,但摩托罗拉还勇敢地进入了另一个市场前沿——PC市场,在这一领域中国也正进行着蛙跳式的飞跃,由于大型计算机根本就没有在中国形成过气候,外国的PC制造商们拥有着比当地的“初出茅庐”的国内品牌高出许多的绝对优势。但不幸的是,在这市场上各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着出血式的价格战,康柏(COmpaq)公司在这方面一马当先,去年各经销商欠该公司的债就达3200万美元。 尽管PC的销售额还很少,而其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去年估计中国销售出了100万台PC,比前年上升了50%。这些机器中至少一半以上是价格低廉的国内品牌,或者是商店里“攒”的组装机。但是研究表明,中国的消费者们会掏出一年的工资来买一台PC,这主要是中国人注重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为了孩子而不惜重金。PC稀少的情况在中国不会持续太久了。 高档的PC主要是对准商业和研究机构的用户,以及“先富起来”的人和政府机关,它们会掏出1800至2400美元去买一台国外名牌机,这既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又是迅速改革中国信息流通方式的强大工具,中国迅速兴起的Internet的兴趣表明了对PC的需求,尽管中国政府已开始着手加强对Interet的管理。 摩托罗拉是通过它在中国的合资伙伴——熊猫电子集团而进人中国PC市场的。在中国PC市场,占统治地位的是“Wirtel‘体系,即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奔腾芯片结合的系统。由于中国是世界一个发展最快的市场,所以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决定要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现在,摩托罗拉正计划向盖茨挑战。“Wintel”体系的替代者为Mac体系,它依赖摩托罗拉制造的 POWERPC作为机器的中央处理器。Mac体系在日本十分成功,但在中国却很少见到。摩托罗拉同“熊猫”携起了手,希望为市场营销POWER PC在中国抢到第二次机会。负责摩托罗拉在亚洲的计算机事业的肯尼斯·金指出,摩托罗拉已经购买下了Mac操作系统的许可权,在其合资工厂将设计制造面向家用和教育市场的PC。 Mac操作系统有着强大的处理汉字的能力,合资公司还拥有话音和手写识别技术,可以使PC使用者免除用汉字编码在键盘输入的辛苦。如果与熊猫的合作成功,中国就可以成为向亚洲其它市场进攻的基地。金说:“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就会向该地区其它国家进军,尤其是迅速发展的市场,如印度。” 即使这项合资不能“遍地开花”,摩托罗拉也可以通过向中国和亚洲销售芯片面生意兴隆。在这方面,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来自国内的竞争。中国的芯片工业正在逐步壮大,但还不到腾飞的时候。1992年至1995年,中国的集成电路生产值上升了两倍,达到5亿美元。到2000年,可达到12亿美元。但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芯片产品还是很低劣的。在这一领域成功的关键是把更多更强大的电路集成到更大的硅片上。目前中国只能处理l微米的宽度,印制晶片的尺寸为3到5英寸的直径,而世界领先公司如摩托罗拉可以处理0.5到0.35微米的宽度,把它们印制在8英寸直径的硅晶片上。 摩托罗拉在天津的工厂建成之后,它将在8英寸的硅晶片上印制0.8微米宽的线路。 中国的劳动者对摩托罗拉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生产线上入门级工种的工资为每月125美元。摩托罗拉还推出了一项拥有住房的计划,目的是要留住它已培训的员工。它现正在天津建造40O套住房,在北京建造18O套住房,分给它的800名研究、销售和管理人员。 当然它也遇到了裁减员工与中国的“铁饭碗”及终身福利制度之间的矛盾。 摩托罗拉公司总执行官加利·托克尔坚信他在中国“下的注”终究是会有报偿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