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趋势比人强 通常90%的新项目会失败,但总会有10%的机会留给一批创想者。比如三只松鼠,比如江小白。但是,你今天倘若再对章燎原说,“我投资给你2个亿,你再给我造一个三只松鼠出来”,你看章燎原的反应。 毫无意外,章燎原是采取的是摇头的态度。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此一时,彼一时。 同样,江小白也是如此,江小白顺应了90后要自我,要宣泄的趋势,三只松鼠顺应耍贱卖萌的趋势,这是一个大势,就像当年阿里巴巴、淘宝的崛起一样,每个时代总有一批顺应趋势的项目会冒出来。 趋势就像站在不同的地点放风筝,东风的时候,东边的风筝起来了,西风刮的时候,西边的风筝就起来了。顺风的时候,小米起来了,乐视起来了,万达起来了,融创也起来了。不顺风的时候,乐视下来了,万达也转手给了融创。 走马灯的趋势 下来上去,都是趋势。趋势就是如此,抓住了,可以扶摇直上,一鸣惊人。风向不对,纵是万般努力,也难以飞多高,即便张雨生再世,也难扭转。国内风靡一时的许多行业都是如此,顺风的时候,扶摇直上,风向变的时候,水银泻地,一落千里。地产、白酒、金融、医药乃至很多热得一塌糊涂的行业都佐证过这一逻辑。 抓住趋势,借风行船是每个投资人都梦寐以求的东西,由此而言,一个决策的对于错,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是多么努力的去做,而是要找到这个项目的势能,顺势而为,那这个决策是对的,项目的成功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但洞穿趋势需要一双慧眼,即便是再聪明的人也有走眼的时候,当年柳传志看穿了PC机的趋势,但是没有看穿金融趋势,所以北京海淀看守所才多了一个孙宏斌这样的怪才,也正是这个走眼,才造就了孙宏斌今天收购万达,兼并乐视的这样的怪事。 所以一大批的企业在趋势面前成了,败了,一大批的人在趋势面前成了英雄,一大批的人在趋势面前成了枭雄。品牌的潮头,走马灯似的亮相,走马灯似的起高楼,走马灯似的宴宾客,走马灯似的楼塌又楼起。 趋势的能量有多大?我想,这是不需要回答的,我们从微信利用春晚一夜暴红,然后又摧枯拉朽的推倒笔墨书信,推倒电话,又推倒传统商业渠道,然后有与金融结合催生出无人超市,我们能体会出趋势的力量有多大。 趋势从哪里来 趋势是自上而下的,比如微信的兴起,如果不是2014年春晚变着法鼓捧摇一摇,腾讯不会这么快的将10几亿的中国From EMKT.com.cn人套入一个颠覆现金交易的手机支付时代。但是趋势又是自下而上的,比如滴滴,如果滴滴不是依赖不断的发布大数据,以大数据来告诉城市管理者你的城市管理多么优秀或者多么糟糕,市场上几乎不可能看到一部叫《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这样的新本本。所以。在很多时候,这种由下而上的力量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左右整个社会的方向性安排的。 所以趋势是有制造者的,要么是由上而下,要么是自下而上,不管动力来自哪里,但一定都大有背景,大有来头。 如果是自上而下的,那一定是公共决策的产物。比如重工业,钢铁、装备制造、汽车、船舶制造业、能源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宏观规划的结果,应运而生的是政策的倾斜,关联环境的优化,一个产业带动无数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就像房地产带动钢铁、设计、广告、建筑、家居、装修等数千个关联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带动某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果是自下而上的,那一定是顺应了某种公共决策尚未顾及到的领域,比如此前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的发展。 趋势的真谛 自上而下的趋势,会影响到经济生态的变化。比如互联网+,一下子将实体店逼到了变革的墙角,消费者都不出门,住到网络里玩加法去了。 自下而上的趋势也总是试图影响经济生态的变化。当然,这种影响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比如滴滴借着共享经济的大旗,逆淘汰那些传统的出租车司机,然后又借着就业的大旗,将无数的家用轿车引诱到商业用途上。当然滴滴是不是真正共享经济的代表,应另当别论。 趋势总是有人制造,有人推,它是一部分精英创造,让后让一帮吃瓜群众自以为自己创造,沾沾自喜的跟风。 所以,当我们开口闭口的喊“亲”、 叫“主人”,说节攀行头,比时尚的时候,乐坏的不是我们,是那些制造这种趋势的人们。趋势之下的一切消费行动,其实是掌握在一群看不见的人们手里的一群商业人偶。在趋势里,消费者只看见潮流,看不见背后的影子。 当然,趋势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对错,都是在某个时空点上,某个特定时期的一种势能。就像喝白酒会让喝红酒替代,红酒又被鸡尾酒替代。化纤代替棉织,棉织又代替化纤,电子表代替机械表,机械表又代替电子表一样,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折腾是消费的本性,消费者的本性就是血脉偾张的折腾。血脉偾张是欲望的产物,欲望催生创造力。创造力又让人产生新的折腾,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讲,制造趋势是有积极意义的,符合大宇宙的运动规律。 所以,一个决策或者商业投资要么自己能够创造趋势,要么能够迎合趋势。 趋势比人强,趋势是一个神秘的东西,也是一个需要下功夫努力发现的神奇的东西。它不是考验我们的眼力,就是考验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对社会消费影响的能力。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81463608@q.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