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 4 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一款名为糖豆广场舞的APP宣布B轮融资2000万美元。 一款名为咕咚的跑步APP融资2亿多,估值9亿。 一个名为ofo的共享单车平台宣布完成超过7亿美元E轮融资。 看完上述3个融资案例,是不是心里也发痒。环顾四周,目前市面上很多互联网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离不开资本的鼎力支持,无论是滴滴还是摩拜。不由得引人深思,他们赚钱吗?他们怎么赚钱的?凭什么他们值那么多钱?互联网时代企业估值的依据是什么?要想真正理解这些商业现象,就必须的弄清楚,“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是什么?商业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管理大师德鲁克对互联网的影响力有过十分肯定的判断:“互联网消除了距离。”互联网既消除了空间的地理距离,又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方和被动方的地位,使消费者的主导地位得以确定。这意味着整个商业从此将由企业主导转为用户主导,用户真正主权时代到来了。 美国东北大学教授,网络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巴拉巴西在《复杂》一书中说:“网络思维将渗透到人类活动和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网络思维意味着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整个商业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用户,从经营用户转向经营社群。 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告诫人们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成功的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商业的重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 2、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转换为“关系”, 3、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换为“价值观”。 ——摘自《社群+:互联网+企业行动路线图》 “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企业越来越关注商业模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对于用户而言在产品功能层面很难分出高低,想想看,微信跟来往在产品层面差距真有那么大吗?为什么微信今天能有压倒性领先优势?无论是ofo还是摩拜等共享单车,其实在产品层面也没什么重大的技术性突破,不过是多了个密码锁,凭什么值那么多钱?显然资本看中的不是他们的产品,而是自行车背后的海量用户。因为有了海量的用户商业模式才有用武之地,有了海量用户商业才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所有创新之中,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最本源的创新,它是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离开商业模式的创新,其他的创新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基础。而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是互联网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PC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入口级产品获取用户,把控网络流量,最后通过流量变现来赢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用户,把用户变成“粉丝”后通过跨界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最终提高用户的黏性和客单价,形成有黏性的用户平台后再嫁接商业模式。 变化的原因在于: 1)移动互联网用户量更多,但是碎片化的特征导致无效流量增加,无法通过简单的流量变现来赢利 , 2)PC互联网可以通过标准产品来获取用户,而移动互联网只能通过有个性标签的产品来获取用户,用户因为认同产品背后的价值主张,而对产品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粘性,容易形成“粉丝”群, 3)移动互联网的强社交属性增加了用户平台的粘性。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之一“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社交网络生态的日益成熟,以及移动终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为共享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众多的共享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当滴滴刚出现的时候,出租车公司并没有任何危机感,一家不拥有一辆出租车,不拥有一个司机的互联网公司推出一款APP,怎么能跟拥有几百万辆车,几百万司机的出租车公司相提并论。然而,当用户习惯使用软件叫车后,滴滴顺势推出了专车、顺风车、代驾、大巴等服务,专车直接威胁了出租车公司的生存,这下出租车公司才反应过来,想要打击专车服务。 但是,已势不可挡。因为出租车公司和大部分的企业一样没有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连接比拥有更加重要。滴滴出行几个月前宣布完成新一轮超过55亿美元融资,估值预计突破500亿美元,远超任何一家出租车公司。 从共享住宿、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模式随之而兴。共享模式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商品、服务、数据以及智慧拥有共享渠道的商业运营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共享模式主要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信息的高效流通,减弱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使得使用价值的获取更为廉价,也更为方便快捷。共享的对象可以包括汽车、房子、办公室或闲置设备等固定资产,也包括信息、能源、资金等资产。 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生产能力、知识技能、房屋短租等六大领域;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未来十年中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之二“社群+” 阿里CEO张勇认为互联网商业,正从物以类聚走向人以群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连接。连接一切已成为互联网创造价值的独特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相同价值观,共同归属感为主要特征的社群经济的兴起,成为连接人与人,用户与企业的重要方式。社群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最快的连接和高度信任的互联网经济,社群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一个红利也将是未来商业的核动力。 社群经济是指一群有相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追求,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组织、自运营的范围经济系统。在社群中,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在意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诸如口碑、文化、魅力人格等灵魂性的东西,而且很容易把这种社群文化移植到社群其他延伸品。 自从小米手机一夜崛起后,就引发了人们对小米模式研究与学习的热潮。如今小米,旗下的产品数不胜数,手机、路由器、电视、笔记本、移动电源等。完全可以说小米是由一部手机开始构建的整个商业帝国。但是不管小米的商业版图有多大,甚至有些眼花缭乱,其核心基础都离不开几千万对小米文化高度认同的米粉。 阿里巴巴副总裁靖捷说:“粉丝的经济能量有多大?下一个万亿增长点就要靠粉丝经济。数据显示,从平均购买力来看,粉丝人群比非粉丝人群高出约30%;从品牌线上营销From EMKT.com.cn活动的转化率来看,粉丝人群是非粉丝人群的5倍。” 在社群3.0时代,以连接一切为目的,不仅仅是人的聚合,更是连接信息、产品、服务、内容、商业等的载体。互联网将散落在各地的星星点点的分散需求聚拢在一个平台上,形成新的共同需求,并形成了规模,解决了重聚的价值。 社群的商业价值取决于其所在领域的产业格局与营运模式,社群如何在更大格局的领域,通过多个社群之间的交互跨界演化出动态平衡的商业生态,是所有社群实现商业价值的未来所向。所以商业社群生态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群中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因此,不是获取更多用户的垂青,而是围绕这群人精耕细作,服务于这群人的衣食住行,形成闭环。因此,未来企业制胜的关键不在于规模有多大,在于拥有多少用户和社群粉丝。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之三“平台+” 猪八戒网最初确定的盈利模式是收项目成交佣金、会员费和广告费,但这种模式很容易赶跑用户或遇到瓶颈。并且买卖双方也不乐意,对卖方来说,好不容易到手的蛋糕不愿与平台分享;对买方来说,他也愿意把完整的蛋糕给设计师,好让他拼全力为自己干活。于是猪八戒网创始人朱明跃深刻地认识到,猪八戒网的商业模式需要革命。 朱明跃在深度钻研淘宝的成功要素后认为,猪八戒网最宝贵的资产是创办多年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平台已经有超过300万中小微企业,接近1000万拥有专业技能的机构或个人。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几十个T的原创作品数据,而且每一次交易还会产生大量用户行为数据。 那能不能够通过交易平台沉淀的这些资源,为平台和用户双方创造更多的价值呢?经过研究,很快就发现:中小微企业来猪八戒网设计了标志后还需要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于是在2014年成立了一个商标注册服务团队,为这个平台上海量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商标注册服务。结果,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便成了国家商标总局里平均单日注册量最高的公司,收入达两三个亿。 猪八戒在这口“大油井”中挖到了丰厚的收益,线下商标代理机构的通过率在40%——46%,而猪标局可以达到 80%以上,一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商标代理机构,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而商标注册还有后续服务,有时需要诉诸法律等等。于是猪八戒网沿着从商标设计到知识产权服务再到商标注册服务,在整条产业链上延伸其他服务,如印刷服务、制造服务等。 钻完第一口井,猪八戒网开始把赢利模式从“过路费”升级为“钻井”模式。免除了平台20%的佣金(比稿、计件除外)正式挖掘数据海洋。所谓“钻井模式”,就是“平台+”模式,就是先做好交易平台,吸聚海量用户,然后通过对用户行为和习惯的数据分析,挖掘市场潜在需求,从而在整条产业链上开始延伸,做闭环服务。现在,猪八戒内部共有6支“钻井”队伍,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入手,对海量数据库进行全方位的勘探。 不过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不要轻易尝试做平台,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做大平台,而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发现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瞄住精准的目标用户,发掘用户痛点,设计好针对用户痛点的极致产品,围绕产品的应用场景打造核心用户群,并以此为据点快速打造品牌。 平台型商业模式的基础是大规模的用户量,这就要求一切必须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产品更为多元化和多样化,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和产品的闭环设计。“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之四“跨界+” 2011年底,在实体书店没落的背景下,“方所”在广州横空出世。占地1800平米的广州方所,书店占500平方米,占方所面积不足1/3,超过90000册书,内容覆盖设计、建筑、文学、艺术、电影、诗歌、美食、心理学等,是集图书、生活用品、咖啡、展览与服饰时尚于一体的立体文化空间。 方所开业前2天营业额即突破30万元,日人流量最多达到1万人次。每逢周末,这里人头攒动,咖啡区一席难求,收银台前总有着一排长队。各类展览、沙龙、文化活动座无虚席,这便是方所的魅力所在。 在良好的环境中,人们不仅可以买书,还可以选衣服、买工艺品、看展览,体验文化消费。反过来,这些周边产品的利润又很好地支持了书店的发展。这样它们就能进行产业相互支撑,看衣服的人可以坐下来喝个咖啡,再拿两本书看看。 据相关数据显示,方所营业额60%都是来自精致生活用品、服装,而不是图书。与其说方所在卖书,不如说是在卖一种氛围,一种生活方式。方所策划总顾问廖美立曾说过:“我们做的不是书店,而是一个文化平台,一种未来的生活形态。” 如今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大众的物质性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现在的消费者追求更高精神层次的满足。过去那种只靠图书经营的传统书店的盈利模式单一,而且给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不好。因此,实体书店必须转型升级,方所通过与艺术、设计、服饰产业的跨界融合,顺应了人们消费升级后对场景文化体验的更高要求。 作者:卢彦,已出版社群畅销书《社群+:互联网+企业行动路线图》,北清智库首席社群导师,个人微信号:no1luyan2015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