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电历史性巨亏的背后 刚刚报出的2001财年的年度经营报告显示,除了海尔、长虹、春兰、格力等几家公司实现赢利外,上市公司的亏损面已经超过90%;一些原来的家电中坚企业的年报简直有些目不忍睹,康佳亏损近7亿元,万家乐亏损超过10亿,科龙电器亏损15亿元。 亏损面之广与亏损幅度之大史无前例,中国家电整个板块已经从“闪闪红星”变为“凋落的玫瑰”。在一个非常的转型期中,这种亏损背后的原因既显得非常复杂又耐人寻味。 大股东巨额资金占用成为巨亏的制度性原因。随着产权改革的深入,政府(一般都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开始从企业中退出,上市公司与旧有大股东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开始浮出水面,家电企业前所未有的另类亏损惊人而出。 2000年,顺德市政府国有资产开始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上市公司的国有资产开始大幅减持。2001年,两家民营企业广州汇顺和顺德格林柯尔分别进入万家乐和科龙电器,并取代当地政府成为大股东,这一转制暴露出原大股东(代表政府的股份)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问题。 其中,万家乐股份因为替两个原股东万家乐集团和新力集团违规担保资金高达七个亿,虽然政府拿出一些土地抵偿部分债务后,目前仍有为原大股东担保涉诉的本金余额为人民币22627万元,美元1200万元,直接导致2001年的巨额亏损;科龙电器也查出原大股东容声集团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达12.6亿元,并且至今问题还是悬而未决。 相信随着国有企业转制和国有股出让速度的加快,由于这种奇特的资金占用而引起的亏损还会大面积显现,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在以前给中国的家电企业巨大的支持,从现在看这种巨大的支持已经变成了巨大的拖累。 另外一种现象更为可怕。一些家电企业实际上很多年都没有利润,但是,账面表现却是年年赢利,这其中原由实际是大股东的支持,当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途径从股市上拢过钱来之后,马上还债大股东,当股东转换之后,暴露出的大股东资金占用实际上是还大股东的债,所以大股东根本就不是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大股东永远不会再还这部分资金,那么这些资金占用就成为上市公司永远的亏损,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家电企业今天的巨亏,更要仔细低看看它们以前的赢利来自哪里。 市场占有率导向发展战略恶果开始出现。中国家电企业都是由地方企业发展起来的,在向全国扩张的时候比较注重市场占有率参数,而不是以利润为目标。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依然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为企业的亏损打下了埋伏。 在中国家电业的发展初期,市场占有率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赢利参照指标是非常有效的,那时的市场占有率普遍比较低,产品利润又比较高,所以,只要市场占有率提高就会有利润的提高,但是,在产品价格非常低的时候,依然把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的时候危险就来了。并且,很多企业想用亏损状态下的高占有率来狙击竞争对手,而对手又狙击不倒,巨大的亏损就在所难免。 计划经济时代的制造方式也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因素。在占有率指导战略的指引下,开足马力生产,然后将产品藏进仓库,旺季的时候再来消化,消化不了再在淡季降价。再生产再储藏再降价成为家电企业每年制造与销售的主要循环模式,并且到现在绝大多家电企业仍在维持这样的模式,库存的产品不消化掉也是消化利润,所以只有亏损出货。制造方式的落后仍然让家电企业停留在生产厂的制造阶段,所以,怎样实现从为库存生产到为定单生产的制造模式的转变是中国家电企业扭亏的关键。 过渡的价格倚重与过大的内需阻碍了家电企业的创新需求,自己造出亏损空洞自己跳了下去。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阶段看,中国的家电产业依旧处在生产要素导向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竞争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其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产品的价格。长时期的价格战给市场带来了适应这种价格战的消费惯性,另外,再加上超低的价格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过早的把多种家电产品拉进了普及期,市场对差异、精致产品的需求比较弱,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反过来企业还在集中精力应付价格,超低的价格根本没有利润。 过大的内需也使得大量同质化的产品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市场得需要,所以国内得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走出去,走不出去就得不到更加挑剔得国际市场得锻炼,所以依然被逼单一得操作价格战。 多元化成为亏损永远的伤口。中国家电企业的结构一般都是一个集团公司,集团中的一块优质资产(一个或者两个产品组成的起家企业)上市,上市公司实际上成了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窗口,所以,为了保持“窗口”持续赢利与形象,利用“窗口”融到的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多元化,有趣的是,这种多元化在顺延多元化策略的导引下,所有的多元化扩展都是在家电圈子内,由于所有家电产品的市场环境与结构相同,所以,同样在新进入的产品里找不到利润,找不到利润又还不了债,亏损就是最后的结局。 外资企业的本土化战略为中国家电企业的未来亏损带来了可能。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我们原来据为自己专有的比较优势好像难以专有,因为,中国市场的优势并不一定使中国企业的优势,原来中国家电企业拥有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跨国企业本土化之后也可以获得。 在获得了比较优势之后,中国企业最后的价格优势也将丧失。最近松下的战略性商品战略已经开始实行,我们看到松下与中国企业的产品的价格差距已经微乎其微,我们是不是连亏损的权利都没了?如果我们的家电企业没有运营战略的调整,这种可能是有可能的。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5923987;电子邮件: brandl@sin.com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