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葡萄酒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最近刚刚看到一篇文章《救救中国From EMKT.com.cn红酒》的文章,忍不住多看了一眼,对于国产红酒我早已经在文章里表达过观点,中国国产葡萄酒亡国之时时间问题,目前稍微好一点的国产葡萄酒长城及张裕等,基本上都是靠进口红酒来支撑其品牌面,自主生产的红酒已经乏善可陈了。国产葡萄酒生产及销售,已经毫无前途,就像一个已经被敌人占领的王国,留下的几个山头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媒体及行业再怎么呼吁,国产红酒在衰亡的道路上只会越走越远。 首先,国产葡萄酒的文化基本已经亡国了。史学家说欲望其国必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必先亡其文化。国产红酒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受到了来自全世界新旧世界红酒的进攻,从葡萄美酒月光杯诗意传统文化中变成了西式高脚杯的红酒文化。中国葡萄酒过去20年,基本上所有历史和文化,都被进口葡萄酒收割干净,文化的主动权和历史的根都被彻底洋化,因为没有历史文化根的中国红酒,很难在掌握了指定全球红酒产区标准及品质标准的世界竞争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国产葡萄酒基本上没有文化优势,要想在文化上重新建设中国红酒的世界话语权,确实已经很难,基本上比登天还难。除非全世界都被中国统治了,否则中国红酒要想翻身基本上没有可能。这也许是非常悲观的看法,留下的几个山头很快也会在制造优势更强的进口红酒冲击下彻底溃败。 但是数据不会欺骗人,近日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18年1-12月全国葡萄酒产量累计值为62.9万千升,比2017年总产量100.1万千升减少了37.2万千升。多家媒体报道,国产葡萄酒2018年暴跌37.16%,由此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2018年11月,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4年间中国葡萄酒产量连续下滑。 再比如说就在沙城作为主要的葡萄酒产区,目前沙城葡萄酒酒厂的酿造开工率,按照2018年在当地有工厂的朋友说的,绝大多数葡萄酒厂都处于停工中,政府和企业都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制造优势,还不如从国外进口原酒进行加工,所以当然就不需要酿造生产了。 其次,国产葡萄酒的品质基本已经亡国了。品质是决定一个产品生命力的根本,过去中国红酒还有几个产区,能够勉强支撑中国红酒市场的格局,不管是昌黎、通化、新疆还是沙城,中国红酒市场在普及阶段,作为口味教育的中国红酒,以甜葡萄酒赢得了市场的广泛青睐,而且在物质匮乏的大背景下,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社会,只要能够生产出来的葡萄酒都能够被市场接纳,毕竟红酒当时还是比较洋气的消费的。 回顾整个国产葡萄酒品质进化史,中国葡萄酒始终与国际品质存在差距。葡萄酒是舶来品,但酒中混入甜味,却是“中国特色”。解放前成立的近代葡萄酒厂,生产两类产品:完全由葡萄制成的“全汁”,以及以高酸度山葡萄为原料,必须加糖掺水才能适口的“折全汁”。 1949年,通化葡萄酒和茅台一起成为开国大典专用酒,甜型、半甜型葡萄酒定义了中国人的葡萄酒口味。“半汁”酒和三精一水的勾兑品,占据中国人餐桌多年。 1980年,中法合资的王朝公司成立,中国第一款全汁干型葡萄酒“王朝半干白”诞生。随着葡萄酒市场的成长,立规矩也迫在眉睫。 1984年,葡萄酒部标出台,规定葡萄汁含量要在30%―70%,半汁酒的存在合理合法,5年后半汁葡萄酒仍占80%以上的市场。 因出口创汇需要,到1994年时,我国颁布了与国际接轨的葡萄酒国标。但同年,又出台了一个迁就生产现状的行标,半汁酒再次“续命”。近十年后,这个行标才被废止。 到2008年,“葡萄酒是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才被明确写入国标。至此,中国的葡萄酒才完成与世界接轨。 同时,中国人的葡萄酒消费越来越多,从2002年到2012年间,葡萄酒的产量也翻了近5倍。 但不止标准混乱,行业中还有其他积弊沉疴。 不同于国外酒庄,我国土地分散于农户,厂商向农民收购原料。但葡萄藤结出优质果实的树龄为30—50年,这对农民来说太长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