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该怎样动“渠道”? 作为广告商的林先生回忆起他的“第一桶金”时,愉快之余又似乎感到有些偶然。那是三年前,他接到为一家著名家电厂家制作直营店、加盟店店招的订单,起初合约中的数量并不多,区域也仅是一个城市;谁知,订单一个接着一个,后来忙的时候,对方的电话就成了订单,那一年,林先生几乎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地市县,甚至一些乡镇。他觉得自己赶上一个好时候:那家家电厂家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决胜终端”的“渠道革命”…… 然而,当时和林先生一样忙得热火朝天的那家家电公司的经理们,现在的心情肯定大不一样。因为,那些辛辛苦苦开垦出的网点,三年下来,大都消失了! 谁动了我的“渠道”? 貌似强大的品牌为何支撑不起本应坚强的“渠道”? 我该怎样动“渠道”? 拯救的“渠道脆弱症”的“钙片”又在哪里? 让我们共同探讨、借鉴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进行渠道建设的成功案例。 在传统销售渠道的开发与应用中,渠道的“话语权”集中于生产商、代理商或大零售商中的任一家,渠道的和谐也常常因这三者中某一角色的“变脸”而频生事端,谁都想在供应链上扮演那位能号令天下的“秦皇帝”。几乎在中国所有的行业,厂商之间关于渠道利益共享、厂厂之间关于渠道份额独占的平衡与较量都在天天上演。新渠道的开发和管理,成为很多行业关注的焦点、很多公司策略的重点,都倾己所能,力图成为“渠道船长”。 1992年,著名的涂料制造商立邦漆在中国投资建厂,在这十年时间里,通过成功的分销管理和品牌运作,一路高歌,建立起3家独资厂、1家合资厂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渠道和服务机构,成为家用装饰漆领域的旗舰品牌,它的一次次市场动作也常常成为引领行业风云的趋势力量。 和许多大厂家一样,在与代理商、经销商的合作中,畅销的产品和强势的品牌常常面临着,来自供应链其他环节日积月累的抱怨与牵制。正如优识资讯系统公司在一篇分析报告中所述:成为“龙头产品”是每个生产商的渴望,然而,龙头产品的地位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龙头产品”被多数零售商树立为价格标杆,用以表明自己的商店中,至少是该品类中产品售价低廉。并把这种风险和损失迅速转移给他的供应商,于是分销商也被动地不断降低供价。为了获取即定利润,分销商的“解决之道”是重心转移,以“龙头产品”为诱饵,吸引零售商和普通批发商来与之合作,通过建议零售商采购其拥有的其他中小品牌来赚取高利润。这种方法虽然缓解了分销商的利润危机,但同时也大大地分散了营运资金、人力资源、储运能力等企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分销商已经丧失了为生产商继续扩大市场的热情和兴趣,因为他们已经相信:销量做得越大,对他们的整体营运资源占用就越多,对他们的整体赢利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经营一些发展中的中小品牌无疑是最好的“利润之源”。 所以,很多跨国品牌进入中国后,在苦心经营的“渠道”面前,常常显得那么的无措与无奈。立邦漆同样也曾经身受其困: 代理商利润的降低带来合作积极性的降低; 合同外的谈判变得频繁和应急; 价格由标杆变成标靶,带来一线零售价的混乱; 科学的产品标准遭到一些非客观的评议; 正常的广告投入被视为背后的“超额利润”; 市场活动的代价与执行难度日益增大; 非自营商店的销售误导使顾客出现人为流失; 分支机构的渠道管理难度与服务成本加大 …… 曾有经销商这样对立邦漆的销售代表开玩笑说:产品是你的、消费者也是你的(认牌上门)、忙了几年,现在发现,连“我”都是你的;真不知道,在你们眼里,我的分量是不是就是那么几个网点、几十排货架?一年一年的合同签下去,我的明天又是什么呢…… 生产商、经销商的共同远景的树立呼唤着“协同式渠道”、“伙伴式关系”的建立。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