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六味地黄丸现象” 喜新厌旧历来是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的一大特色。对于消费者,整体的消费观念不成熟决定了他们浓厚的尝试心态,因而更易于被饱含神秘感的新产品或新功能所蛊惑——虽然实际上他们并无力辨别这种神秘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具体的好处;而从营销人的角度出发,既然消费者对真真假假的“新”都趋之若鹜,那为什么不投其所好、经常为他们搞搞新意思呢?何况本行业竞争是如此地激烈,几乎任何细分的市场领域都早有捷足者先登,如果不甘心居于人下忍气吞声地发点儿小财的话,那就唯有致力于求新求异之一途:或者从根本上另起炉灶,凭全新之产品及诉求来发掘培育一块空白的市场;或者立足于后发优势,通过赋予产品某些新功能、新特点来抢夺既定的人群。消费者的盲目就这样遭遇到营销人的投机,于是在混乱的行业背景下,一场以非理性的速度和叫卖为特征的追新游戏由此催生。大家言必称新产品、新概念,论必及新机理、新突破;使本就热闹非凡的医药保健品营销大舞台上,更平添了许许多多的新角色和新喧嚣。 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追求,是发自消费者人性深处的本能。而凭籍创新理念和研发实力为消费者奉献更新、更好的产品也正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历数医药保健品行业曾经叱咤风云的巨头企业,从三株、太阳神、太太、海王到同仁堂、太极、史克、杨森,无不是擅长于挟新产品、新概念之利器横扫市场的高手。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新产品也好,新概念也罢,都要以强大的实力做后盾,也都要提供给消费者实实在在的新利益、新感受。没有可靠的产品功效做依托,仅仅用臆造的新概念来招摇,虽易于成就“其兴也勃”的辉煌,却惜乎总难逃“其亡也忽”的宿命。再说随着消费者精明指数的快速上升和媒介影响力的日渐式微,想从概念着手来包打一块美丽的新市场,实在是越来越难了。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药企,多年来就凭着西药仿制产品或脱胎于验方的中成药普药勉强生存,开发一个具备优势竞争力的新产品谈何容易?拿出大把营销推广费用去豪赌某个新概念更是心不足力也不足。看看眼前滚滚狼烟下一片萧条的市场,听听乘WTO之势步步迫近的国际竞争者的足音,感受着被不断出台的国家政策规范得十足逼仄的擦边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感叹于医药保健品市场的前景。更有观察人士指出:“大资本+大品牌”式军团作战已成医药保健品市场的必然潮流,围绕产品和概念求新求异的旁门儿既然被堵死,则中小企业断难成为这场大洗牌后仅存的少数赢家。 市场环境日益严峻是大家的共识,创新成本日益高昂更是不争的事实,但诚如西谚所云:即便所有的门都被关死,上帝还会仁慈地留一扇窗。对于身处变局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找到那扇属于自己的窗口,超脱于产品和概念之外多角度地寻求创新之道或许更加现实。因为创新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产品和概念也毕竟只是营销要素的一部分。况且相对于“新”而言,“旧”自有旧的优势,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老旧的产品和老旧的概念并不意味着落伍与淘汰,通过巧妙的策划和精当的运作让老树焕发出新枝,却也别有一番旖旎的风光。例如近年来热销不衰的六味地黄丸、护肝片、乌鸡白凤丸等传统中成药的精彩“变脸”,就给我们做了个如何在旧产品与旧概念基础上通过低成本创新割据一席市场的典范。考虑到诸如此类的范例对于中小型药品企业有着相当典型的普遍意义,也因为这类“变脸”背后富集了太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不妨以“六味地黄丸现象”为样本做个深入的探讨,看看在这个医药保健品的寒冬里,它能否带给我们一些春风般的启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下页:老旧而平庸的明星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