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巢:笨拙精神的胜利 瑞士著名的钟表师马修在很多场合都被问到,为什么他造的钟表总是那样准确,马修的惟一回答是,或许因为我比较笨拙的缘故吧。他的这种态度也被同一国度的雀巢公司借鉴着,并把这种充满哲学味道的商业精神带到全球。在许多聪明的中国人眼中,雀巢的确是一只笨拙的大鸟,虽然早在1979年它就来到了中国,先后成立了14家独资企业、19家控股的合资企业和一个研究中心,但直到两年前,公司才看到了可观的赢利,不过没有人责怪雀巢的效率也没有人妄想改变一些传统,因为大家都知道雀巢与众不同。公司人士表示,“可口可乐带来的是一个绝密的配方,大众汽车带来的是图纸和技术,而我们不仅要把这些带到中国,还要帮中国的农场改良奶牛、教中国的农民种植咖啡豆,我们甚至试图改变中国延续千年的饮食习惯,而做到这些只有依靠执著、坚持。” 与那些进行工业化流程生产的跨国公司不同,雀巢在中国的进程别具一格,第一步从改变中国农民开始。 这是个戏剧性的时刻,参与整个谈判的罗建章先生回忆说,“当时中国的国情与雀巢所熟悉的环境相差甚远,但为了在中国出售牛奶和咖啡,雀巢还是选择了进入中国,这是个冒险的决策,因为它早已超出了产品销售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与中国的古老传统进行对抗”。 雀巢在1979年4月派员来中国讨论合作事宜,1982年正式谈判与中国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合资建立黑龙江双城牛奶制品厂,但双城工厂在八年之后才开始运转,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合资磨难。当一切步入正轨时,奶源成了突出的难题:工厂供奶区奶产量低,质量不高,为了解决奶的供应问题,雀巢不得不从欧洲派来一支专家队伍,不仅建立了一套鼓励奶农积极性的牛奶采集网络和收购制度,而且还向农户教授照顾奶牛的技术和采奶技术。 这在当时是非常艰苦的事情,用雀巢瑞士公司的一种说法是,这比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还难。 相比之下,雀巢咖啡进入中国这个茶文化盛行的国家更是举步维艰。1989年,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艰苦谈判后,东莞雀巢有限公司开始制造和销售速溶咖啡及相关产品。在开始的时候雀巢无法获得满意的原料,当时中国咖啡豆的种植既不得法又没销路,产量几近于零。为了在中国建立起咖啡豆的本地货源,雀巢只能再次耐心地帮助中国农民种植咖啡豆,不仅保证每年收购咖啡豆的总吨数,明文规定了咖啡豆收购的质量标准和基价,付款方式和将产品运往工厂的方法,还同意帮农民支付咖啡种植贷款的利息,并且派资深农艺师教授农民种植技术。 罗建章说,看起来这确实是个吃力的方法,当时存在一种争论,本地化还是通过进口渠道先占领市场?但交锋始终不激烈,几乎没用多少时间,意见就统一了:坚持不懈地本土化,这或许不是最聪明的方法,但雀巢今后的收益却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过程很复杂,所幸结果还不错。当雀巢以曲折的历程进入中国后,没有多少人能预期它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