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水”与“国水”的大陆战 从1992年到1994年7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全世界最著名的500家大企业中就有52家来华投资。联合国1994年的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公布,中国吸引外资的总额已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达257亿美元。"中国市场的钱太容易赚了",腰缠万贯的外国企业家奔走相告。 "今后十年世界上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是中国"美国的摩根斯坦利市场分析小组向世界宣布。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可口可乐刚打人中国时,曾被认为是一种令口作呕的"泔锅水"的味道,但现在可口可乐遍及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咖啡不也是同样吗7最初因其类似"烧糊了的锅巴"那种口味而被多人拒之口外,后来咖啡却成了许多聚会场所必不可少的饮品。 在中国的企业大声呼喊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创名牌时,世界名牌却也在大举攻占我们本土,上演着一出出世界名牌的中国战。
1994年1月18日,百事可乐、天府可乐在重庆"联姻",震动中国饮料业。 一阵热烈的祝辞和碰杯后,天府可乐集团改随"夫姓",百事可乐集团以控股60%荣做驸马爷,百事集团总裁詹姆·罗伦斯在"联姻"仪式上春风满面,喜不自禁。 那天的主持是重庆天府可乐集团总经理李培全先生。这位曾在全国人代会上侃侃而谈保护"国水"的李先生,心情异常复杂地主持完了这一"联姻"仪式。 "联姻"结束时,一位记者当着李培全的面将一罐"天府可乐"放入包内,他淡淡地说:"我拿一罐回去留作纪念",李无言以对。很显然,以百事可乐的特殊身份,对天府可乐的征服意义已远远超过"攻城掠地",天府可乐曾一度被作为国宴饮品,被民众看成民族饮料的象征,可谓辉煌至极。 有了这种背景,征服天府在罗伦斯看来,是"百事业务上的一项重大发展,也是百事过去数年在四川省所付出努力的最大成果。"香港的一家杂志则发表评论称百事在中国攻克了一块最难攻克的堡垒,中国软饮料业的半壁河山已被洋人占去。
"两乐"在中国市场的预展也曾遭遇过中国名牌饮料最顽强的抵抗。"国水"并非没有好货,广东的健力宝,四川的天府可乐,海南的椰汁,都曾以优良的品质和适于大众口味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健力宝还曾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受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青睐。 仅仅是两年的时间,在"两乐"的大举进攻下,国产可乐型饮料就面临全军覆没。面对破败山河,以天府可乐为首的八大碳酸型饮料揭竿而起,曾宣布拒绝与"两乐"合作。 天府可乐总经理李培全在全国人大会上慷慨陈词,振臂高呼"保护民族饮料",引发新闻界轰轰烈烈地辩论如何保护民族工业。 1987年一场"洋水"与民族饮料的辩争终于有了结果。这一年,国务院、国家计委和轻工部分别下发了37号文及515号文,严格规定进口饮料不得在中国再建新厂。这两个文件称为"向洋鬼子头上砍去的尚方宝剑。" 遗憾的是,中国老字号饮料厂并没有因此而重获生机,八大碳酸型饮料厂过半数处于亏损状态,效益最好的厂家年利润也不过三四百万元。还不及"两乐"一家瓶装厂的年收益。资金不足,假货围攻,机制束缚,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等一大堆问题使国产饮料企业举步维艰。1989年,中国饮料业开始全线崩溃。一个小小的杭州就有100多家饮料厂被迫停产,"两乐"见此,则乘虚而入,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直线上升。另一方面,面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强大的经济实力,优惠的合资条件,竭尽所能的公关攻势,急于发展经济的各地政府忍不住怦然心动,尽管"尚方宝剑"高悬,一些地方仍绕道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大开绿灯,使得洋水越禁越多,于是乎,中国饮料业阵脚大乱。 为了生存,其中七家与"两乐"进行了合资。 1994年6月,在北京国际饮料新产品和技术博览会上,地道的国产饮料只有传统的茶、保健饮料、矿泉水等几个品种,偌大的展区显得冷冷清清。与此同时,美国、韩国、日本等饮料公司则包下数间展台,以大屏彩电,模拟生产线,免费品尝及公关小姐等展开了大规模宣传攻势,吸引了众多看客。 所有的外国饮料公司都非常明白,有近12亿人口的中国是个极其广阔的市场。争夺这一市场是"两乐"近年来用心最为良苦的经营战略。
强大的可口可乐公司早在70年代末就率先和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签定了10年期合同,并于1981年在北京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装瓶厂。此后,又在上海、广州、珠海等地相继设立了13个瓶装厂。 虽然有关部门每次都强调"下不为例",也规定了"中国人喝中国水,外国人喝外国水。"只允许可口可乐的饮品在涉外宾馆、饭店销售,但可口可乐已占领了中国碳酸型饮料市场的15%,1993年赢利总额达到4亿元人民币。 面对可口可乐公司强大的攻势,百事可乐集团也不甘示弱。百事于1982年进军中国市场,先后在深圳、广州、上海、福州、北京、桂林、成都、南昌建立了八家瓶装厂和两家浓缩液厂,但从去年统计的结果看,百事可乐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仍比可口可乐少1/3多。 对于百事可乐来说,就此放弃在中国市场上与可口可乐的争夺显然是不甘心的。从去年开始,百事可乐开始转变策略,今年三月,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抛出了一个中华大地力压可口可乐的七年战略,并为这一战略配备了一员干将--亚大地区总裁高启坤。 41岁的高启坤是位华裔,中英文熟。从去年开始,百事进军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他们打出扶持中国民族品牌饮料的招牌,直取中国老字号饮料厂家。在九个月的时间内,先将亚洲汽水厂拿下,又从可口可乐手中将天府可乐夺走,然后入主北京最具实力的饮料企业北冰洋,成为首席大股东。所有这些合资项目中百事可乐都占有60%以上的股份,并在签约中约定允许中国品牌继续生产,稍后才生产百事品牌产品,既回避了扼杀中国品牌所遭遇的尖锐冲突,又为自己打人中国市场扩大了通道,可谓用尽心机。 事实上,这种"阵地战"策略是"两乐"对第三世界市场处心积虑的一招,在印度,也同样发生着与中国相似的一幕。
1992年,中国复关被提到日程上来,对洋水的管制终于松动。还未来得及成熟壮大的中国饮料业再次被迫应战,只是,这一次他们已清楚,单纯抵抗已无济于事,不少饮料企业开始谋求合资。 1993年年底,为加快复关步履,国家计委轻工总会再次发文,对洋水的管制进一步放宽,1994年2月,"两乐"终于了却心愿,与轻工总会签署备忘录。 两个文件允许"两乐"各自再建10个新厂,但对建厂的地点、速度、规模需加限制,对合资企业中国产饮料和进口饮料的比例要加以界定,1993年"两乐"的7O万吨产量即在界定之列。 另外,要求外方帮助广东、四川、上海等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对国产饮料的发展加以扶持,国家没有忘记扶植自己的饮料业,但以上的措施均只有3年保护期。 这一备忘录签署后,百事可乐集团立刻抛出一个七年计划,再投资3.5亿美元,兴建十家瓶装厂,将百事在中国的营业额追加一倍。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也宣称:在未来两年内,在中国再兴建十家新厂,使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到5亿美元。面对"两乐"的强大攻势,中国的八大碳酸型饮料企业在七大品牌相继与"两乐"合资后,剩下的上海"正广和"也在积极谋求合资。 一代名饮天府可乐的当家人李培全和外商谈妥合资后,只剩下更年轻的海南椰子汁。 我们会全军覆没吗?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