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光困局 清华紫光自1988年创办至今已有14年了。从1996年拥有“自己”的扫描仪品牌,1999年A股深圳上市,2000年收购湖南古汉,“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高成长性的发展机会掩盖了管理、规划上的缺陷而造成的假象,清华系现在最怕的莫过于始终高悬在他们头顶的那顶ST帽——2002年三季度,紫光古汉每股收益亏损0.0175元,而清华紫光每股收益仅0.025元。 2003年1月22日,紫光古汉(000590)发出公告称,根据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的提名,公司股东大会选举清华紫光副总裁、党总支书记张喜民为董事长,张本正不再担任该公司董事长职务。张本正,这位缔造清华系校企的元老,中国企业界的知名人物从此淡出清华系。据知情人透露,自2001年度紫光两兄弟清华紫光和紫光古汉出现大幅亏损之后,清华系内部结合校企分家的大整合早已拉开了序幕,其中人事调整就是“重头戏”。 一位“清华系”的人士这样感叹道:紫光不知为何在后来的发展中输给了同方?即使上市,清华同方也是先前一步于紫光的。在清华校产里,有一半资产贡献来自同方,四分之一左右来自紫光,然而,清华紫光公司的创立、品牌的建立都是在同方之前。 ◆原企业领导人没有把紫光做长远、做大的想法 紫光上下似乎不把紫光当做一回事,都没有把紫光做长远、做大的想法,据报道,清华紫光前总裁张本正先生曾对外界说,他适合操作5亿元的企业,他似乎挺容易满足的,而对于操纵15亿元、50亿元的企业,他从未想过。清华紫光前负责人无战略发展眼光,只满足于清华紫光股票上市,只满足于收购古汉养生公司,只满足于盖紫光第二期大楼,而没有把从社会上募集而来的资金投入紫光的可持续发展上,特别是科研上。这无形中在集团上下倡导“紫光能做到今天已经很不错了”,“明天还做不做,那是另一回事了”的麻痹思想。 正是由于安于现状,致使清华紫光错过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1997年,北大方正尚在痛定思痛进行举步维艰的休克疗法,刮骨疗毒,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体制改革,联想刚刚崛起、清华同方名不见经传,跨国公司的影响力还不明显——这是一个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契机,然而却没能充分利用良机。 当1996年其代理的扫描仪终于贴上清华紫光的标签时,企业领导人被“肤浅的胜利”冲昏了大脑,不再加快研发的步伐,而是宣布清华紫光拥有了自己生产的扫描仪;1999年股票上市,企业领导人并没有抓住资本运营的的大好发展时机,而是裹足不前了;1999年紫光扫描仪以31。5%的比例艰难站上了排行榜的第一,企业领导人又沾沾自喜,不求思进。只是好景不长,“胜局”没能维持多久,清华紫光开始耷拉下来了! 后来的PC厂商纷纷在营造数字化系列,联想、方正、同方、佳能、EPSON、HP等挺进扫描仪领域,连七喜、汉王、蒙恬等厂商也做起了扫描仪,而紫光又在这方面无绝对的优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是应该凝聚人心、整合业务链、发展关键业务,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了,但是清华紫光企业领导依旧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硬伤:因为办学体制办企业 婆家(清华大学)的 “棒打鸳鸯”,该合未合,当离不离,造成清华紫光与清华同方产业分工不明晰。清华紫光生产紫光扫描仪、电脑笔、电脑眼、网络产品,均属外设产品,按理说应该生产PC机的,以创造数字化系列,然而却去生产笔记本电脑。而同方则生产了PC,可惜其又不生产扫描仪、电脑笔、电脑眼等外设产品。真是,拆东墙补西墙! 企业有企业的运行规律,与办学体制是不同,如果企业过多地受到来自学校内部的干预,那么企业就必然会成为畸形的企业。校办企业固然离不开母校,是很应该借助母校的各项科研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企业是学校的科技孵化器,它能让科研商品化,但决不是把治校方针、学校体制照搬来管理企业。因为这样将是“东施效颦”,企业很难存活、发展得好,试问联想倘若当年没有脱离中科院,又将会出现何种局面? 清华紫光方方面面都打上了清华大学的烙印——清华紫光的企业宗旨是:“加速清华大学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清华大学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服务;为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提供支撑条件。”惟独没有企业自己,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清华紫光的许多重大决策都需要与学校的反复沟通,管理决策缓慢,效率低下,就连管理企业的领导都是刚从讲台下来的教授!企业采用了学校大而全的运行体制,清华紫光鼎盛时拥有21个事业部和15家子公司,办有三个合资企业的集团公司,往往造成机构庞杂,人事倾轧,资源浪费,运营成本高。 清华紫光在创办初期就确立了以人为本、严格、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的管理模式,并拟定了“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大家庭的感受”的“四大文化”,然而始终未能落到实处,往往流于形式。 不充分授权以及暂时授权及时收回是对人才实施的“安乐死”。1998年,清华紫光张本正总裁最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就是业界普遍流传的“杯酒释兵权”的举措。可其实那年“革侯削藩”,内部不少员工认为是把能人从舞台上给撵下来。 另外,“四大文化”的假大空,引发了“编制文化”(即集团的正式员工)与“打工文化”(各地招聘的员工)的矛盾冲突:“两种文化”无论从工资待遇、职位升迁上来看,还是从敬业、实干、拼搏、进取精神等方面来看都千差万别,往往是“打工文化”向前引领,而“编制文化”往后拖拉。 原本可化做朝前冲的一股合力,被畸形机制、体制化解成了多股不知该往何处去的“分力”!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