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抢攻内地文化市场
□金博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但一直以来,我国的文化业没有形成规模意义上的产业,甚至没有产业经营的概念。而且,以前由于过分强调其意识形态性,文化领域的框框、限制最多,因此文化市场是国内开放最晚、最慢的一块市场。 但是近年,特别是去冬今春,外商凭借经济领域的有效经验,频频地开展“曲线抢攻”,不仅成功地抢占了大片娱乐、音像、教育等市场,还伺机杀入了影视、出版、新闻等敏感领域。 不久前,台湾幼教业与上海市政府合作,采取旧园改造的方式,抢先进入幼教市场。由于内地家庭越来越看重英语早期教育,因此台湾双语教学的模式在上海大受欢迎,很有优势。而李嘉诚斥巨资成立的长江商学院近日也落户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据筹办商学院的杨小姐称,该院开办的EMBA项目,首批学员将于今年九月开课,每人学费24万元人民币,第一期学费总额达3600万元,开了国内“贵族教育”之先河。 去年11月,北京席殊书屋与总部设在香港的天卷控股合并为“天卷席殊控股有限公司”,席殊任新公司总裁。此购并案中的另一方———由英特尔作为大股东的北京天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则是一家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手段,在图书流通领域进行专业化经营的高科技公司。这场合并引起北京图书界不小的震动,这意味着内地图书分销市场已被外资“拐着弯儿”地攻破。 内地一向禁止任何合资、合作和独资的外商经营文物拍卖。但依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属于服务行业的拍卖业,除了非艺术品拍卖多属强制性拍卖外,其它文物艺术品的拍卖对国外企业来说应是没有限制。外资涉足中国文物市场已是早晚的事,届时中国拍卖业将直接面临人才和资源优势的争夺。据说英国苏富比拍卖公司早已虎视眈眈,而它一年的收入就相当于中国1000家拍卖企业的总和。 去年底,我国以史无前例的合作方式,先后批准3家境外传媒公司涉足内地有线电视市场,以展示开放姿态。而与此同时,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成立了一间“中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业务涉及政府控制较严的影视娱乐及报刊出版等。值得注意的是,据称该公司正在悄悄地引入国际策略伙伴,内地投资银行也正在替该公司筹划在香港借壳或自行上市。业内人士分析,一些外商已经学会了通过这种“曲线”方式进入中国文化市场。 有资料表明,到2005年,中国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是5500亿元人民币。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两个产业之一,是冉冉上升的朝阳产业。对此前景,美国时代华纳更是高瞻远瞩,捷足先登,已与北京大学合作,广揽人才,培养顶级文化经理人员,以适应境外文化产业集团准入后的本土化要求。而北大的招生广告语也充满了商业诱惑:“文化产业———个体、股票、房产后,中国人创造财富的第四次机遇。后网络时代———内容为王,文化产业,先行先富先潇洒!”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