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诺威炮制会展业“鲶鱼效应”
11月2日上午,亚洲最大的展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在浦东宣布落成开业。该展馆由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和德国三大展览公司汉诺威展览、慕尼黑国际展览和杜塞尔多夫展览共同投资兴建,以德国外经贸部长穆勒为首,包括一百多名西门子、德国电信、安联保险等德国著名企业的高层到场祝贺,透射出这一项目的不同凡响。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完工的一期工程总投资9900万美元,投资比例中德双方各占50%,德方的50%由三家公司平分。一期工程总展览面积6.5万平方米,全部工程完工后将达到25万平方米,远远超过中国现有其它展馆的规模。 这座代表着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展览中心的开业,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另外一层含义———这是中国第一家与外资合资兴建的大型展览中心,也就是说,以汉诺威等为代表的外资展会巨头第一次进入了会展行业的上游领域———展馆的兴建。 汉诺威上下通吃?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开业,对于汉诺威而言是十分关键的。” 11月6日,广州花园酒店,汉诺威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钱军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据钱军介绍,早在五六年前,汉诺威便有在中国投资建展馆的打算。因为高水准大规模的展览场地缺乏已日益成为中国举办世界级展览的瓶颈。目前,全国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馆只有三家。上海全市的展览面积不到10万平方米。而德国汉诺威市仅汉诺威展览中心一家就有展览面积50多万平方米。 将于12月举办的国际汽车展是新中心迎来的第一场重要的国际大展。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今年以来,上海已经举办了4次大的国际汽车展,其中又以6月份香港雅氏公司与上海国际展览公司合作举办的第9届上海国际车展最负盛名。然而汉诺威的加入使得这一从1985年以来就开始举办的上海国际车展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 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世界大汽车公司同时拒绝参展,使整个展览变成国内厂商唱主角。 更重要的是,汉诺威已决定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车展,其时间周期正好与雅式的上海车展重合。钱军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作为新国际展览中心的投资方,汉诺威有使用的优先权。而在6月的雅氏车展上,由于展览场地狭小,不得不分作三处展出。可以想见,场地的优势将使汉诺威车展与其他车展拉开距离。 如此,新国际展览中心对汉诺威的意义进一步凸现了出来:一方面,新中心为汉诺威举办展出提供了硬件基础,保证了汉诺威展览的质量;另一方面,汉诺威则可以为新中心带来源源不绝的业务,从而保证其得以充分利用。二者间的良性运转保证了汉诺威利益的最大化。 有人将之称为“上下通吃”。 不过钱军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说:“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展览公司远不止汉诺威一家,大家都会进来,到那时根本谈不上什么通吃不通吃的问题。目前,我们只是先走了一步。” 一位知情的人士告诉记者,香港雅式公司已经开始与汉诺威接触,商讨合作办展的可能。 体制瓶颈 近几年来,中国的会展业一直以20%的速度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额120多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体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的在阻碍国内会展业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国务院各部委及其对口管理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等都可以举办展览会,但又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来进行协调,大量低水平的展览重复举办,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此外,由于政府掌握着展览的审批权,外资企业与国内民营企业必须与拥有展览经营报批权的国有展览公司合作才能办展,使得高效率的市场资本难于进入,而一批国有展览公司仅仅靠出卖“展览牌照”即可获取丰厚利润。 然而加入WTO以后,包括会展业在内的服务业将会全面开放,外资巨头挟先进的理念和雄厚资本将对国内会展业带来巨大冲击,这一点从汉诺威身上便已见出端倪。中国的会展业只有进行充分的市场化,让政府“看得见的手”退出,让各种市场主体在平等的游戏规则面前自由竞争,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