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泰康 寿险“双胞胎”的路线之争
中国寿险“双胞胎”——新华和泰康关于上市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策。至今,新华还在苦苦等待监管部门的一纸批文,前程多变数;但泰康却攻城略地,大有取代之势
■吴登科 张宏北京报道 同年同月诞生,排名分居国内寿险市场第四、第五的新华人寿与泰康人寿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但在关键的上市决策上,两家公司却迥然相异。 赌命上市的新华还在苦等监管部门的批文,而泰康却毫无顾忌地攻城略地。经过一年半的谋划,泰康保费收入与新华已经不相上下,分支机构数量甚至超过了新华。“我们已经感受到泰康步步紧逼的威胁。”一位新华人寿的高层人士说。 相似与相争 细看新华与泰康的“履历”,相似处何其之多:均是1996年8月注册成立的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同由十多家中资公司参股组建,2000年下半年又不谋而合地完成了对四家外资机构的招募入股。 “虽然官方没有公开宣称,但我们自己的员工在私下都是和泰康做比较,因为我们很多分支机构都是和泰康同时同地开设。保险业现在争的主要就是保费的排名。”该新华高层人士说。 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和2001年新华与泰康的市场占有率固定在第四、第五的位置上。截至2001年,新华和泰康的总资产分别为56亿7000万、53亿6000万。 而在保费收入上,新华人寿去年近23亿元,比泰康多出6亿。在保费发展还不如今年快速的去年,这是个不小的差距。 在解释这个原因时,业内人士称,泰康在经营上比较保守,这和当家人陈东升的风格有关。“泰康一直持稳健发展的策略,对营销员的招募也把关非常严。” 而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认为,“新华之所以连年赢利,一方面是因为其强势业务健康险是个赢利险种;另外在市场策略上,新华在投连险热潮过后及时收缩战线,回归保险本位,注重发展保障型保险。” 还有,“新华的高层管理都是本土人才,比较注重保险的社会属性,而不像其他公司一样引进洋专家,过分强调保险的技术属性,因为支撑保险的是经济、文化等社会土壤。” 也就是在2001年年中,新华与泰康做出了对各自发展至关重要的决策:新华决定争取在国内A股上市,泰康则定位未来两年是“发展年”,大力扩张分支机构。 道不同而义相似。两家公司做出的不同决策在过去一年半中划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在实际效果上,泰康攻城略地,节节推进;新华则处于苦等上市的前夜,未来命运还存在诸多变数。 过紧日子 “该做的都做了,我们只能静静地等待保监会和证监会的通知。但直到现在,没有任何音信。”该新华高层人士说。 与今年年中新华高调宣扬上市的姿态相比,现在新华公司内部谈上市的声音已经少了许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证监会和保监会一有通知,我们立马就把材料备齐了送过去。”该人士说。 而11月初在福建厦门召开了新华财务系统会议,要求在春节前把财务报表赶出来。“这应该和上市有关。”他说。 为了上市,过去6年连续赢利的新华今年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保利润。“去年我们赢利2000多万,今年也必须要赢利,而且不能只是区区几百万之数。”该人士说。 保利润的结果就是,新华放慢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支机构扩张,强化预算约束,尽管今年保监会为了加快国内保险公司的成长,大力支持国内保险公司扩张分支机构的设置。 “我们也有扩张,营业部的扩张力度也挺大,去年年底只有10家分公司,今年已发展到29家分公司,中心支公司准备到年底达到53家。”该人士说。 从保费上看,上半年新华保费收入增长240%,达到26亿。而到了11月底,新华人寿的保费收入达到46亿,全年突破50亿完全没有问题。 但上市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短期内的矛盾,用董事长关国亮的话说,“只有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 “我们今年从开始铺设分支机构时,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对费用控制相当严格。不是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现在分公司只要人够用,差不多一人顶两个,不再增加人。”该新华人士说。 但有些钱是省不了的,比方说宣传费。“虽然分公司都在省钱,但我们在品牌推广方面却花了不少钱。光是换新版司徽就花了1.5亿,而在6周年庆时也花了几千万,这在以前都是没有过的。主要还是为上市造势吧。”他说。 圣诞树般的扩张 而彼岸观火的泰康则在不动声色地拼命扩张,分支机构从前年的10家扩张至2001年底的20多家,今年底可望进一步扩张到100多家。在分支机构数量上,超过新华约10家。 “我们现在有分公司23家,三级机构(即等同于新华的中心支公司)近90家,布局的架构是基本覆盖全国范围,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一位高层人士说。 这样的扩张带来的负效应就是财务报表难看。“去年公司亏损3000多万,今年亏损面可能进一步扩大,因为铺设分支机构需要很大的投入。”他说。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经营一直比较稳健。比方在准备金的提取上,我们提的份额可能就会多一些。要知道,准备金少提一些,公司账面显示就可能由亏损转为赢利。” 但分支机构的造血功能也立竿见影。“从去年布局的分支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形势非常好,保费增长都在100%以上,在当地市场的份额逐步上升,特别是山东、杭州、河南。”他说。 泰康2001年底的保费收入由前年的7.2亿猛增至17亿元,今年有望达到50亿元,增长近300%,明年可能再增加100%,达到100亿元。至少从今年来看,泰康的保费收入已经接近新华了。 在超高速发展后,2003年泰康考虑的是调整现有机构,做犹如圣诞树般的扩张再回缩。 “明年我们定位为‘管理年’,也就是在分支机构的管理上下更大的功夫。机构布局基本告一段落,明年不可能像今年一样大举扩张,充其量只会做个别市场的微调,微调的基本思路是以赢利为中心,换句话说,也就是哪个地方能赚钱就增加机构。”该人士说。 “这样,像去年、今年用于大举扩张的开支就会大幅度降下来。另一方面是,我们近期与各分公司进行面谈,直接效果是预算成本比去年降低15%,但还有第二轮会谈,预算成本可能进一步下降。”他说。 这样做的效果就是,“明年有信心赢利,哪怕赢利只是几百万的小数目。”他说,“对于上市,泰康并没有完全放弃,计划是在2006年到香港上市。” 你需要什么 “上市抑或稳健发展,这都是每个公司从自身情况出发所做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问题是要明白‘你需要什么’,上市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郝演苏对两个公司的发展之道作出如是评述。 但他又说,“许多人认为,资本金不足是目前保险公司最大的问题,我认为不见得。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规模只要适应目前的发展状态就可以,不能照搬国外的方法。” 除了补充资本金外,保险公司上市的最大益处就是获得巨大的宣传广告效应。“如果上了市,而且是第一家,那这个宣传效应就可能值得上几亿元。但如果不是第一家,那就差了很多。”该新华高层人士说。 而一位与保监会关系密切的专家称,目前保险上市不存在观念的障碍,而是微观技术层面的问题,如信息披露,如何评价保险公司的赢利,如何定价等。这也是证监会迟迟没有定夺的原因。 他说,“新华请普华永道做咨询,欲达到新华预定的价位,须市盈率达到200倍,这在中国目前是不可能的。金融行业是特殊行业,需要区别于传统行业,金融公司上市需要有别于传统行业的特别操作规章。这在中国是空白。” 他透露,保险公司上市在2003年春节前看来不太可能。这意味着新华还得苦苦等待一段时间。 同时,新华也不乏争抢“第一股”的对手。承担新华人寿上市辅导工作的海通证券投资银行部一位人士说,“现在新华处于发行审核阶段,这也是申请上市的最后一道关卡。与外界认为最具竞争力的太平洋人寿相比,新华的确有它的优势,如股本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好,年轻,历史包袱轻,连续保持6年赢利等,这些对申请上市非常重要。但相对不足的地方就在于资本金方面。” 但对于泰康,仍然是种冒险。“稳健也并非是万能的硬道理,往往在‘拓荒期’需要‘科学的冒险’精神。准备不足而‘抢占山头’,是要伤元气的。”郝演苏说。(完)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