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勃兴的中国民营经济
200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活力四射,投资创业蓬勃兴起。
中国企业经营者调查系统在今年8月对10000位企业经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涉及的11项改革措施中,企业经营者评价最高的是民营企业发展。其中,非国有企业准备增加投资的比减少投资的多出近50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正在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格局。 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民间投资增长速度达到18%,是去年同期增长速度的两倍。国内民间投资的比重接近国有投资。 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繁荣新动力 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已从过去的配角转换为主力军,目前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60%。 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北京市民营科技企业累计16000余家,从业人员40万,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00亿元,税金150亿元,利润130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平均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民间投资开始预热启动,特别是浙江、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空前活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前三季度,集体经济投资3350亿元,同比增长15.7%;个体经济投资3704亿元,增长20.2%。私营企业出口份额成倍增长。 有经济学家评价说,2002年中国经济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非政府投资成为带动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说,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正是这一决策,确保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为投资的自主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体制环境。 卢中原分析认为,今年我国的国债投资没有增加,与国债联系比较少的房地产投资、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都很快。国债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正在下降。市场化投资的较快增长,正在改变过去几年投资较多依赖政府支持的局面。 11万亿“休眠资本”蠢蠢欲动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民营企业家纷纷表示,发展已无政策性障碍,今后可以放手一搏了。一时间,关于“社会财富”的议论成为热点,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不少地方的“红帽子”企业纷纷摘帽,创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有研究显示,我国目前民间资本存量超过11万亿元,如何使这笔巨大的资本从“休眠态”转化为“市场态”,使这部分资本成为“百姓创业基金”,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是中国经济维持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专家表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的强有力的拉动。唤醒“休眠”的民间资本,将为经济增长装上新的引擎。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休眠”民间资本被激活,就会有上万亿资金进入投入产出循环,释放出来的活力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仅在浙江省,民间资本的盘子就达5000亿元,其中有3500亿元滞留在银行。一方面是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一方面是国家建设、企业发展缺乏资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难”,如何破解这对矛盾,已经成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破除体制性障碍 民营经济展翅欲飞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六大报告为中国的非公经济破除了体制性的障碍,民营经济今后可以与国有、外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竞争。 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待遇最低,所受限制最多。广东省东莞市是一个私营经济发展环境很宽松的地方,然而就在这里,全市80个行业中,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1个。东莞如此,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即使在允许进入的领域,民间资本的审批程序也要复杂、困难得多。 行业准入并不是唯一的政策门槛。据测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税赋负担率总体上比内资企业约低5个百分点。在许多地方和领域,外资企业可以获得免税、减税和缓税等优惠政策,而民营企业则无权享受。经济界人士指出:这对于曾经急需外资进入激活经济的时期来说是必要的,但现在不能再这么认为了。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应在同一个平面上竞争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活力。十六大报告无疑为民营经济打开了发展的空间,民营经济今后可以展翅腾飞了。(记者 齐中熙)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