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 7 上页:第 1 页 赢点3、针对竞争对手的弱点出击 小灵通的出现必然会受到GSM手机、CDMA手机的竞争压力。特别是PHS技术与GMS和CDMA相比属于第一代技术,在通讯质量上不如后两种产品,而且在其它非话费服务业务方面也比这两者逊色,被一些电信专家贬低为落后技术、过时产品。在推出伊始,小灵通在市场上最大的杀手锏就是其极高的性价比,那个时候用户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话功能,小灵通和普通手机都能够实现,但是普通手机,也就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受到各方限制迟迟难以解决资费问题。当时,小灵通的通讯资费仅为手机的1/10。后来在小灵通的市场压力下各地移动和联通公司几经调整,仍远高于小灵通的通讯资费。如此大的价格差距怎能不使人心动?同时随着小灵通网络大规模地布建,其通话质量还是可以让用户接受的。而且直到现阶段话务需求仍是个人移动通讯的主体需求,所以从话务需求的角度来看,小灵通的性能价格比远高于后两者。无论是小灵通的营运商还是设备制造商都一致“以用固定电话的费用打手机”这句口号来吸引消费者。 另外与曾经在通讯市场红火一时的个人寻呼机相比,小灵通的话务功能是其不具备的,因此通讯资费廉价的小灵通到来大大加速了寻呼机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 一个新产品是否能在市场立足,除了能迎合市场需求外,还必须拥有市场承认的,竞争对手无法做到的优点。正是针对了手机、寻呼机产品天生的弱点,小灵通才在市场上有了立足之地。换句话说竞争对手的弱点成就了小灵通。 赢点4、媒体宣传及时到位,挟市场而令政府 1998年,“小灵通”开通了它的第一个运营系统,到今天,它的用户量已经突破1300万。在政策的缝隙和市场的边缘中,小灵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1997年,浙江余杭首次开通“小灵通”,实行单向收费,月租20元,收费0.2元/分钟。 *2000年5月,信息产业部下文要求各地“小灵通”项目一律暂停。 *2000年6月底,信息产业部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 *2000年12月起,信息产业部4次下文要求“小灵通”提价,但各地均未执行。 *2001年底,“小灵通”用户达300万。 *2002年7月,中国网通在北京通州区建“小灵通”实验网被信息产业部叫停。 *2002年12月,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消息称,“小灵通”业务在除“京津沪穗”之外的地区全面开禁。 *2002年底,全国“小灵通”用户超过1200万。 *2003年3月9日,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向媒体表示,对“小灵通”的政策是“不鼓励不干涉”。 *2003年3月10日,“小灵通”在北京怀柔区放号。 从政府态度的转变和市场的扩大可以看出小灵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了。这一切都与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公关、宣传是分不开的。从98年面市以来,小灵通一直是备受各方争议的产品,新闻报道不断。UT公司发布的一些有关小灵通的消息市场成为新闻记者追踪的热点。这是因为在技术行业里,行业标准变化速度快,一些企业本身就是“行业标准”制订的参与者,所以它们往往掌握着最新的信息。作为国内首家小灵通系统开发商的UT斯达康公司,其一些技术动向直接影响着中国电信的相关政策。因而一些媒体经常通过从该企业了解信息而发表关于电信行业的报道。因而在媒体报道方面,企业经常能够占据比较主动的位置。 而媒体的报道也成了UT公司的免费广告,使小灵通和UT斯达康的名字家喻户晓。特别是在小灵通面市的初期,媒体的宣传为小灵通市场的高速拓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市场的迅速扩大又成了小灵通运营商与设备商向政府要政策的砝码。虽然电信市场属于垄断市场,但政府毕竟不能完全不考虑市场因素。因而政策的放松,新闻热点也随之而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