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向更新更高更强的上海连锁商业 7 上页:蓬勃发展的上海商业 1991年,上海市政府开始推动连锁超市的发展,十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年至1993年的初创阶段;1994年至1996年的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的调整发展阶段。从1994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即把每年开设100家超市、200家便利店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项目加以推进,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政策和措施。1996年上海超市企业大大小小有45家,目前已压缩到8家(联华、华联、农工商、家得利、捷强、家家乐、顶顶鲜、星地),催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较强实力的跨省区经营的大型连锁企业。预计通过进一步的兼并和联合,上海市的品牌超市企业最终会定位在5到6家。 2000年上海连锁店铺共计4460个。其中,普通超市1750个,大型综合超市(GMS5000平方米以上)41个,便利店1149个,快餐店365个,其他业种1155个。连锁经营销售额41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3.8%。当年,全国连锁经营销售额2300亿元,上海占1/6,仅联华、华联、农工商全年销售额就达221.4亿元,约占1/10。全国连锁门店32000个,上海占1/8。 2001年上海连锁店铺达6590个,其中,普通超市1300多个,生鲜加强型超市640个,大型综合超市50个,便利店将超过2000个,快餐店600多个,其他业种2000多个。连锁销售额将达600亿元。其中,联华将达150亿元(店铺数1300多个)、华联将达85亿元(店铺数900多个)、农工商将达80亿元(店铺数300多个),继续占据全国连锁百强前三位的位置。 近年来上海连锁商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大卖场稳步拓展。尽管上海市对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在内环线以内地区实行了严格控制,但今年仍新开9间大卖场。按每20万人口或半径三公里商圈配置一个大卖场的地方标准,“十五”期间最多还剩10个指标。经营大卖场的麦德隆、家乐福、易初莲花、大润发、欧尚、好又多、农工商、乐购、联华、易买得、协和、华联(吉买盛)、北京华联,以及新近杀入的北京物美,将展开新一轮实力大比拼。而专业品类店继续看好,好美家、宜家、英国B&Q百安居、德国欧拜克等销售额大幅攀升。2001年大卖场销售额达到17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8%以上,同比增长43%;而专业品类店销售额已经接近食品杂货店销售额。 2、便利店发展大提速,网络公司、银行和便利店加快功能整合。上海市全年新开便利店900多个。联华、可的、良友三分天下有其一,“好德(农工商)”、喜世多、21世纪等品牌便利店异军突起。据了解,2001年联华便利700家、可的便利500家、良友500家、罗森(华联)100家、好德(农工商)150家、85818(梅林正广和)200家。上海网络业、金融业社区服务功能正更多地利用便利店体系加紧嫁接,便利店的社会服务终端网络地位突显。 3、普通超市(500-900平方米)加快调整,生鲜加强型超市成长迅速。上海普通超市加快了结构型调整,生鲜加强型超市地位突显,已经替代了上海90%以上肉菜商场、传统农贸市场。 4、异地开店为主,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上海市2001年新开店铺达到2130间以上。其中75%以上是异军开店。随之带来了联合采购和物流体系配套的问题。各大品牌超市均着力加大了信息网络系统和物流配送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并调整了原有采购模式和物流模式。 据介绍,上海物流业每年产值近700亿元,其中陆上物流占60%,水上物流占33%,空运占7%。目前,全市共有第三方物流企业40~50家。在陆上物流业中,商业占有很大的部分。一是商业目前拥有200多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正逐步改造为社会化的物流配送基地,其分装、条形码化、自动化、集约化储运能力和功能大为加强;二是各大连锁企业加快兴建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总投资15至20亿元以上,一方面在全国各大区域建立辐射半径250公里的物流配送中心,总部统一采购,面向区域内店铺和其他企业开放,承担了更大比重的联合采购和共同配送职能,另一方面物流功能的外包和专业化分工协同更加明细,突出“供应商补货”和“零库存”运作模式的物流电子商务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与供应商的关系,极大地节约了物流成本。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