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氏用意不在收购 7 上页:第 2 页 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后,并没有对科龙进行大规模的资产置换,经营上也没有重大革新。主要还是通过输入技术、加强管理使科龙在2002年扭亏为盈。2002年年报很明显显示,科龙的盈利主要来源于降低成本,但仅仅节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开源之路何在?中国的家电企业截止目前看来还没有找到。 对于科龙的扭亏,一直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存在:2001年科龙之所以爆出15亿的天价亏损,是在大甩包袱:将暗亏、潜亏一次性做足,把老账、欠帐全部留给老科龙,这样就可以轻装上路,尽管当时账面难看,却为来年扭亏埋下“伏笔”。 格林柯尔此次入主美菱,会不会用这一手? 实际上,科龙业绩的不确定也加深外界的猜疑。今年4月,科龙公布年报后又紧急调整:每股收益由原来的0.2025元调整到现在的 0.1021元;将每股净资产由2.7079元调整到 2.5957元;将资产收益率由原来的7.48%调整到3.93% 元;利润也从原来的2.01亿元调整到现在的1.03亿元。 外界对此评价大多含有疑虑。 除科龙外,格林科尔的盈利能力也屡次遭到置疑,格林柯尔科技今年首季的业绩也是大幅下滑,较去年同期大跌70%。近年香港股市不断传出对民企不利的消息:欧亚、超大、华晨、中国稀土等屡屡收到关注,以至投资人心有余悸,产生诚信疑问。 以上是对科龙、格林科尔的盈利能力的怀疑,那么,即便格林科尔有能力,有实力进行收购,收购后的实际意义有多大? 现在的家电企业不缺产能,缺的是产品的创新能力与销售能力。如果不能在短期摆脱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等硬件将快速贬值,而品牌等软件的价值也会降低。因为不断有新面孔进来,比如科龙今年还推出了中低端的“康拜恩”。当年科龙兼并华宝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为“消化”问题左右平衡、顾此失彼。在目前制造能力严重过剩的制冷业,格林科尔能否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持住一定的赢利能力,这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从管理上看:让旗下科龙、容声、美菱、康拜恩和平共处,协同发展,而不是自相残杀,这也是个现实问题。所以从产品经营的角度去看、入主美菱只对合肥方面有好处,对格林科尔恐怕带不来什么现实收益,当然,要是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顾氏恐怕还有更加复杂的考虑,后面还会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财技动作。毕竟,科龙、美菱等不过是受同一大股东控制的关联企业而已,只能起到棋子的作用。整个收购也不能很简单地理解为产品经营层面的强强联合。 也有证券分析人士认为,不让科龙直接入主美菱,而以格林柯尔的身份入主是出于规避收购风险的考虑:因为美菱2002年报刚刚扭亏为盈,恐怕拖累科龙上市业绩。实际上顾雏军仅持有科龙20%多的股份,要用科龙的名义收购,就需要取得科龙其他股东的同意,操作起来恐怕比较复杂。用格林柯尔的名义收购则容易得多,因为收购方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只有两个股东,一个是顾雏军,占60%股份,另一个是格林柯尔制冷剂公司占40%,这才是顾雏军的个人公司。而且,用格林科尔的牌子来收购美菱也似乎暗示了顾氏制冷帝国的真正主宰是谁? 而香港传媒对此次合作却抱有另一番忧虑:“顺德格林柯尔同时为美菱和科龙的单一最大股东,而两间公司分属竞争对手,未知大股东将来如何平衡两公司之间利益冲突”。 原载:《智囊》2003年第七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