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紫光欲“淡化” 清华?--反思校园文化

紫光欲“淡化” 清华?--反思校园文化


《中外管理》2003年第八期, 2003-08-04, 作者: 刘宏君, 访问人数: 2664


7 上页:第 3 页

  [拒绝模糊管理]

  李志强认为:管理上模糊化是高校的劣势,也是造成紫光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紫光应当抛弃的东西。紫光文化应该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升华。过分民主确实曾使得紫光的管理模糊不清。公司原来的当家人张本正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紫光每周的办公会上所有人的发言都由专职人员记录在案。谁说过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赞成和反对什么,每件事都有一个清楚的说法。这样也避免了‘事后诸葛亮’情况的出现,有了这样一个理性的管理方法和原则,就防止了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形发生,而是大家都来做主,共同负责。”

  公司的决策通过讨论来进行当然是对的,但“共同负责”显然是过于理想化而不现实的。所以紫光2002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公司管理流程的一系列优化,为的就是进一步清晰管理的脉络,尽可能量化管理,拒绝模糊。

  为此紫光启动了外地销售分支机构的平台改制工作。通过平台改制,自负盈亏的子公司和平台公司,作为外地分支机构的两种组织模式,一个以利润中心形式存在,一个以费用中心形式存在。以前,子公司与总部都是利润中心,二者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竞争,以至平台公司定位上的混乱、不清晰,导致“该管的方面没管,该支持的地方没支持”。为此,紫光将平台公司改为费用中心,加之配套合理的运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理的效用、控制了费用,也使得管理脉络越来越清晰,消除了企业在营销体系上存在的结构性困扰。 

  [强调文化的包容性]

  紫光的清华“味道”,的确曾吸引了一大批清华大学毕业的高学历优秀人才,但是“外乡人”却往往很难适应这样的文化。据了解,紫光也曾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但最终留下来的很少。紫光承认:出现这种情况不可能没有文化的因素。“如果没有清华血统,即使做得再好也不可能进入紫光的高层。”一位曾经供职于紫光部门经理的人士黯然地告诉记者。为此,李志强等人正在刻意淡化紫光人的清华血统,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近亲繁殖的桎梏与危害。现在招聘时紫光都会多招一些其他学校毕业的员工进来,就是为了增强紫光文化的包容性。

  清华大学的文化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文化反映到人的风格就是“不服输、实在做事”。这是清华文化的优点,但这种文化反映到企业中的弊端则是市场观念不够,很难张扬企业和个人的个性。与紫光人打交道,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与其他同行相比,紫光不大善于包装自己,市场化的意识欠缺。紫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去年清华紫光做了一件开高校企业先河的事,那就是请国际象棋大师诸辰做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毕竟现在早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能否补上市场“短板”直接影响到紫光未来的持续发展。

  [取长无须补短]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取长补短。这句话一直是国人在修己育人时的主要警句,于是乎企业用人也多爱用中庸之才。大概也因此,木桶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大行其道,不用多说国人就倍感亲切,又于是乎企业都在忙于补齐自身的短板,企业用人也总盯着员工的短板不放。

  然而清华文化却不是如此,它较其它学校更看重学生的某一点长处。比如:清华每年招生都有5%的自主择校名额,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其他方面却平平的学生能够进清华读书。这一点,清华是有引以自豪的历史传统的,比如:80年前大才子钱钟书就曾以寥寥15分的数学成绩考入清华学府。此外,清华还有休学创业制度,可使创业的学生不再有比尔·盖茨的遗憾。这些都体现了清华不拘一格、成就人才的文化胸怀。而紫光也很好地继承了清华这一文化传统:只要有某一方面天分的人就会被重用,即使他可能除此之外一无是处。 

  不谋而合的是,管理大师杜拉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长处,而对那些短处,则不必徒耗心力。因为,从“毫无能力”进步到“马马虎虎”所需耗费的精力,远远比从“一流表现”进步到“卓越”所需的功夫要多。这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和知识型员工。

  也因此,李志强认为:校园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并不都是负面的,对校园文化应该是扬弃,而绝不是放弃。这是紫光痛定思痛之后的选择。

1 2 3 4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取消冠名后高校企业品牌建设何去何从? (2009-02-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建欣)
*从华硕“硕市生”计划解读企业校园争夺战略 (2006-04-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川鸿)
*紫光困局 (2003-02-19, 《商界名家》2003年第四期,作者:丁树雄)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