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洋葡萄酒的回归 洋葡萄酒又回来了! 这是继行业标准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之后,中国葡萄酒行业2003年发生的又一件大事。 洋葡萄酒此次回归的时机到底如何呢? 在此,笔者想就这个问题做一个浅显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首先,从产品的角度,葡萄酒具有比白酒和啤酒更加自然、更加健康的特性。这种特性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而不断显现出来。 与20世纪末相比,我们如今的生活水平已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在年初SARS的催化下发展得更加迅速。这些均为洋葡萄酒的回归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洋葡萄酒首次开发中国市场时,消费者普遍缺乏对相应文化的了解,消费行为多处于“跟风”或“赶时髦”的状态。 然而,这些年随着我国与欧美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进入WTO以后,与葡萄酒相关的文化已经在我国消费者当中得以迅速地传播。这又为洋葡萄酒重新开拓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第三,从渠道(也叫通路)的角度,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终端市场仍然主要由传统食杂店和食品店控制,因此,洋葡萄酒在市场开拓时不得不依赖于中国本土的代理商。这就使得其市场开拓水平很大程度地受制于这些批发商的经营意识和营销水平。 有人在评价90年代洋葡萄酒的市场失败时,曾这样说道:“与其说是洋葡萄酒市场开拓的失败,还不如说是中国经销商市场开拓的失败”。 然而,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终端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零售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甚至在部分地区,如上海,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为洋葡萄酒厂商降低渠道运作成本,提高了消费者沟通效率创造了有利的渠道环境,因为:一方面现代零售企业的经营者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手段,对于葡萄酒有着科学的认识,具有主动帮助葡萄酒推广的意识,如上海的麦德龙;另一方面,洋葡萄酒厂商具有与现代零售企业,尤其是国际企业,合作的丰富经验。 第四,从厂商的角度,90年代洋葡萄酒中国市场开拓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应当归集于厂商自身。在开拓市场之初,他们就表现得急于求成,恨不能当年就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这或者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竞争厂商竞争能力的轻视,或者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精神,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总之,他们根本不愿意潜心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相反,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就的国际软饮料企业却已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做着市场培育的工作。 而此次回归,笔者认为,洋葡萄酒企业一定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且也一定会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中国企业应当注意:千万不要以为曾经在与洋品牌的市场竞争中曾经占据有优势就认为自己多么的强大,洋品牌毕竟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