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申震荡 7 上页:山城迷雾 作为家族企业,有人说,左氏兄弟的分手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在中国的企业里面,很多家族企业都是创业时大家能够做到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一旦企业发展到比较成功的阶段后,内部利益的分配问题就显得比较尖锐。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应该主动考虑成员的个人利益问题,做到持衡,让他们感到付出值得,或者像希望集团那样早做分离,最终都做大了。在这点上希望集团应该是中国家族企业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范例。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民营企业,十岁是个坎儿,许多过不了坎儿的就夭折了。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的民营企业,多患一种侏儒症,很难长大,资产一亿元是个坎儿,“夫妻店”难以开成“麦当劳”。 对于十年发展的宗申集团来说,这个坎难道来了? 中国有句古话,时势造英雄。坎儿或许是一个机会,或许经历过这道坎之后的左氏兄弟及其宗申集团、宗庆公司,会活得更加灿烂。 但如何理性和感性地认识利益、处理利益、分配利益,是这次事件之后摆在左氏兄弟之间的一个问题。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这种利益不是简单地集中在微观方面如金钱利益或者市场利益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宏观方面,如人生的价值观,对家庭、企业、社会的责任,还有就是有没有一致的理念。找人合作,最关键是看他对金钱和家庭的观念是否与你的价值取向一致,这是合作最重要的基础,哪怕那个人是你父亲、兄弟、妻子,道不同不相为谋。从这一点说,左宗庆的出走,更多的是在后者上产生的差异。对于他们来说,毕竟是亲兄弟,在有着江湖情节的摩帮,金钱上的纷争是不值得如此地大动干戈的。因此,我个人固执地认为,如果说宗庆提出过增加股权的建议,他可能是想通过股权的增加来增加自己在公司中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某些理念。这种做法,符合一个现代企业的理念和思维。但左宗申可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断然拒绝了左宗庆的建议。对于他们这对重庆摩帮的龙兄虎弟,我们无从判断谁的想法更好。很多时候,看似好的理念和思维,却未必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宗申集团的发展,证明了左宗申的一些想法是对的,尽管这里有不少左宗庆的痕迹。 也许,这次分家,对左氏兄弟来说,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是左氏兄弟去证明各自理念的一个过程。 但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或许对这个事情的认识会更有价值:如果宗庆不是宗申的弟弟,而只是一位和宗庆位置一样的“外人”呢? 这个设想颇有些味道,这似乎有点复制了当年的杨东文和陆强华。最后的创维和高路华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因此,对于左宗庆的这次出走,左宗申所表现出来的稳妥和自信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一个企业命系于一人,这个企业是一个悲哀的企业。 对于宗申集团来说,应该对这个事件有着足够的认识。左宗庆能够打出现代化企业运作的概念作为与宗申集团竞争的一张牌,也说明宗申集团的发展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宗申集团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反思的很好契机,管理上是否存在问题?如何加快集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步伐?对于像宗申这样的家族企业来讲,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另外,如何尽快弥补由于分开带来的岗位空缺影响,是摆在宗申面前的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对于新成立的宗庆公司,一位摩帮人士告诉记者,宗庆的成功应该说有很多不错的基础。宗庆当年在宗申的身体力行,同众多的经销商进行了良好的沟通,通路方面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起点。而左宗庆同他的哥哥左宗申一样,是搞摩托维修起家的,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重庆摩帮的特殊关系,使宗庆起家的时候,有了一个不错的起点。但对于宗庆来说,作为一个后起的摩托车成车生产企业,它必须有吸引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利益点。尽管宗庆和经销商有着不错的关系,但对于经销商来说,利益才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最后一点,算作这篇文章的尾声。宗庆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企业立法方面的一种缺失。作为一个企业的高层人员,离开原公司后,马上成立一家和原公司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原公司的人力资源和通路资源。这在国外是违背企业法规的一种行为,中国的企业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从这一点说,宗申的高层震荡并不是简单的家族企业问题。 原文发表于《智囊》2003年第八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