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营销昆明:理想与现实 7 上页:第 1 页 “营销昆明”的最大收获是,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春城昆明”。据统计,2001年国内到昆的游客人数为1955.95万人次,2002年达到2002.31万人次,旅游业已成为昆明市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昆明市旅游局发现,有包括“天下第一奇观”石林旅游景点等25大类,300多项的昆明,来云南一周的游客平均只住1.9天,大部分时间都到省内其它大理、丽江等地区去了。因此,昆明旅游业的收入增加幅度不大。 昆明一名导游说:“昆明留不住旅客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省内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较快,其次是越来越现代化的昆明留不住游客的心,昆明仅成了游客前往省内各地的中转站。” 昆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气候宜人,终年群山常绿,四季花开不断,号为春城,而且是中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许多珍惜的文物古迹,有著名的风景名胜,有各具特色的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凭这些还留不住游客? 北京市的李先生看了“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广告片后,对美丽的昆明充满向往,特意带领家人来昆明旅游。在飞机上他一直想象昆明是一个花园般的城市,四处是五彩缤纷的鲜花,依山傍水,绿荫笼罩,一边欣赏着独特民族舞蹈,一边品尝滇味美食。飞机到达昆明上空,李先生往下一看,心冷了一截,怎么都是些水泥柱子?进城一看,他更是大失所望,昆明不如他所想像的那么美,城市中心的绿色也很少。 昆明市园林绿化局一名负责人说:“说起来真惭愧,昆明虽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58平方米,但主城区的人均公共绿化地仅为1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不能凸显昆明‘春城’和‘园林城市’的特色。” 北京市的李先生和其它游人们一起看到,昆明与其它现代城市没有什么不同,大楼矗立,街道拥挤不堪,城市里看不到任何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看到是一些诸如“近日楼”、“金马碧鸡”的新建“伪文物”。据了解,有人曾经提出在昆明建一座“聂耳音乐厅”,借用这位著名音乐家的名气打造昆明市、云南省的象征建筑,但是涉及到征地、投资等等问题无法统一意见,使这项建议一直没有能操作。 当天晚上,李先生一家人在宾馆里就一心想离开昆明到大理、丽江游玩,他说:“昆明和很多城市一样很漂亮,但是除了气候好以外没有什么是特别的,尤其我觉得昆明缺少城市文化。” 但建设好昆明,除了要根治滇池污染的“顽症”,就是要还规划差的旧账,拆欠昆明主城区320万平方米的建筑,解决主城区绿地少,交通拥挤的问题。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公开说:“我已做好了挨骂的准备。” 而市民的议论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若当年城市建设有长远规划,何至今天要拆那么多。有外地游客提醒:有的新区建设道路留得不够宽,现在是够用了,过几年又挤得不行,是不是到时又要大拆一番? “营销昆明”是一次高投入,希望得到高回报的活动。昆明市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副处长邓立明说:“仅广告费昆明市就出了几千万元。” 然而在地方财政支出大幅上升的情况,“营销昆明”可以看到的直接经济回报却令人失望。据统计,2001年昆明市财政总收入为123.02亿元,到2002年为120.52亿元;旅游业,在旅游人数上升的情况下,旅游收入却从2001年的128.01亿元下降到2002年的126.36亿元;利用外资方面,昆明市到2002年底,实际利用外资9.3亿元,虽然对外贸易增幅量为10.5%,但底数较低。 “原以为昆明市的好产品销量不大,企业发展不上档次是营销问题,所以政府出钱做宣传牵线,本以为会有一个大促进,但实效不大。” 昆明市一名官员说,“我们的企业与先进地区的企业的差距不仅仅在营销方面,而是全方面都存在着差距,首先是观念上的落后。” 昆明市某知名药品企业,产品在国内及东南亚供不应求,更在“营销昆明”中名声大振,广东一有实力代理商慕名前来洽谈,希望做该药品东南亚销售总代表,并承诺他们负责打通所有复杂环节。这本是该企业的一个发展机遇,但该企业满足与“小富即安”,怕麻烦怕担风险,拒绝了合作。 昆明市有关官员在介绍这个昆明典型的“偏安一隅而不思危”的例子时说:“这就是昆明的企业与外面先进发达企业的差距。” 有关人士在介绍民营企业时说:“我们这里没有大企业。”因为在昆明市数以万计的企业里,竟然没有一家年收入超过10亿的民营企业,即使在国有企业群落里,超过10亿元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观念、环境、资源、科技、市场、人才等。 昆明市政府渴望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外来投资者,这个优秀的“城市推销员”的确引来了不少希望来投资的投资者,这些国内外的企业家们看到了昆明美好的一面,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全国最大的花卉市场,全国最好的土豆生产基地,全国优美的自然环境等等。但精明的商人投资关键要看投资环境,尤其是能不能赚到钱。 而外商一了解就发现,与中国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昆明还有一定差距。有些部门审批手续繁琐,在别的地方几天就能办完,昆明要拖上一个月。一位在昆明投资的外商说:“有些部门的所谓审批就是让人不高兴,最终结果就是要让你走人。” 经过综合考虑,不少想来昆明的外商畏而却步,最典型的莫过于新加坡工业园落户苏州一事,本来新加坡方面看中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陆地枢纽及其它有利条件,但经过比较,最终被热情的苏州人拉走。 “昆明因投资环境不如人意而丧失一次比较大的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机遇,而且好多机遇就这样丢了。”昆明市对外经贸经济合作局的一名官员一想往事就叹息不已。 为改善投资环境,昆明市也采取了过去一些想都不敢想的措施: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及投资服务中心,对外商投资实施“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行行政审批的时限制,承诺制,对投资项目开展从登记审批、规划用地审批和开工建设审批的“一窗式”全程优化服务。 昆明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一位官员说:“如果早一点出台这些政策,到2002年底昆明市的外商企业绝不仅仅是1484户。”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