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新营销 > 新视野 > 从媒体的“二次销售”看企业的媒体购买:企业购买的是什么?

从媒体的“二次销售”看企业的媒体购买:企业购买的是什么?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01-02, 作者: 张红雷, 访问人数: 3250


  企业向媒体购买的到底是什么?是版面?是新闻?是发行?是广告?是媒体的公信力?还是其他?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企业向媒体购买的就是版面、新闻、发行、广告或公信力。但这只不过是表象而已。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层面纱,透过现象了解本质。

媒体的“二次销售”与产品经营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媒体把报刊卖给读者,媒体的价值转换就完成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发行只是媒体的第一次销售,它还必须通过第二次销售才能完全实现它的价值交换。

  同普通意义上的产品只通过一次销售就可以实现它的价值转换不同(比如,我们的代理商希望我们发货,但必须先打款到我们的帐户,通过这么一次销售我们就可实现价值交换),媒体的产品必须通过两次销售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即:媒体必须先把它卖给他们的读者,把前期所有的采编等价值附加在读者身上,然后才能形成一件完整的产品,再通过出售他们的读者群给企业(广告主),到这个时候他的价值才算实现了。这就是目前最流行也最有生命力的媒体“二次销售”理论。

  媒体的“二次销售”理论明确了媒体的产品就是读者。

  接受“二次销售”理论或受“二次销售”理论影响的媒体特别强调产品经营,严格以产品经营为导向。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一家媒体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打造一支有着高附加值并有足够规模的读者群,这一点同企业经营中“产品是基础”的理念相通。但是,与人们传统的认识有所不同的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媒体来说,产品是压倒一切的,报道的内容一切以读者为中心:其读者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内容最能打动读者,他们就做什么内容;否则,一切都免谈。即便版面上的内容可能会得罪一家两家广告主,也有可能会失去一单两单广告,但其首先要保证的是其大多数读者的根本利益,以确保其产品能够吸引足够的消费者??广告主。为了保证这一点,以《21世纪经济报道》、《新周刊》、《京华时报》等新兴资本入主的品牌媒体,其采编和广告(经营)完全是两套班子。以总编(主编)为中心的采编部门只对媒体的内容(版面)负责,实施采编分离以及一审、二审甚至三审制,对报道的内容和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广告(经营)班子不得以某某是媒体的广告客户而干预发稿。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去年四川的托普集团策划了一起在全国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活动。当时,托普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了一个整版的招聘广告。但不出10天,《21世纪经济报道》就在头版头条以《托普“泡沫”》为题对此事进行质疑,并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质疑托普的运动,弄得托普有苦难言。

媒体产品的价值形成与定位

  那么,如何去判断媒体产品的价值大小呢?

  根据最为基础的“价值决定价格”经济学原理,媒体产品的价格形成也有着它的价值依据。而判断一家媒体产品价值的大小,有这么几个很重要的尺度,即读者本身的价值和发行量的大小,还有就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媒体构成的大环境(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国内目前媒体最为发达的广东和北京同媒体最不发达的云南、贵州等相比,前者的价值和价格往往比后者高出两到三倍)。

  据国内最先引进和提出“二次销售”理论的《中国经营报》人士分析,读者本身的价值呈金字塔的分布状。在金字塔的最底部也是占有量最大的那一部分(大约占了80%左右),他们的文化层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社会地位、人际效应等都比较低,其附加值也相应比较低,对于广告主来说,相当部分是无效或无用的;占据中间大约15%部分的人士,他们是社会的中间力量,有着较高的教育背景、收入消费水平及社会地位,有着较高的社会话语权,是最具活力、最有购买力的阶层,也是广告主最感兴趣的;另外还有5%左右的人士则全面处在社会顶端,这部分人士的经济社会地位举足轻重,但其购买力同他们的地位往往不一致。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媒体以及希望向中高端市场转型的都市类(大众类)媒体(也就是以《成都商报》为代表的白领媒体)把注意力的焦点都放在了中间这部分人士的争夺上。

  其实这就涉及到媒体的产品定位。

  就如现代企业经营必须先对产品定位一样,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对产品的定位。

  按照传统的划分,一般可以把媒体分为专业性媒体和综合性媒体。专业性媒体最大众的就是以《体坛周报》、《星周刊》等为代表的体育、娱乐类媒体,还有各行各业的专业媒体。而综合性也是大众接触最多的媒体则一般可分为都市类和白领类媒体。

  都市类媒体的内容强调老少皆宜,要“大街上拉三轮的都看得懂,都愿意看”,这种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当今媒体市场上仍然是主流。这类媒体的影响力(发行量)可能很大,但其产品的附加值往往比较低。而白领类媒体则强调有相当品位、经济实力、社会地位、高附加值产品的打造。

  不同的媒体其产品的定位一般来说都是不同的。比如,号称“中国第一招商大报”的《中国经营报》,其读者定位就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有着较强投资意愿的人群,因此,其版面内容一般强调实务、思想和指导性;而《北京青年报》则着重于18岁至40岁的青年人群。

  这种不同的产品定位决定了不同媒体对于原料(版面内容)的不同需求。因此对于同一件事的报道,不同的媒体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报道。比如,同一件事情,《中国经营报》可能会比较理性地去报道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可能对行业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而《21世纪经济报道》则可能侧重于这件事情的背后有什么“料”可以报,因为它的读者定位是有着较强批判意识的企业界高层经营和管理人士。

  这种由产品不同的定位而带来的不同的广告效果一般也有所差别,甚至还会出现这种可能,一家媒体的发行量很大,但其广告效果反而小;而发行量并不是很大的媒体其广告效应非常不错。据说有一家企业购买相同的版面在发行量达100万份的《北京青年报》和发行量为30万份的《中国经营报》上投放招商广告,因看了《中国经营报》而打电话咨询的读者有100多人,不少读者更是带着现金去洽谈合作意向;而看了《北京青年报》打电话咨询的读者也就数十人。反过来,如果是大众消费品之类的广告,后者的广告效果可能就会比前者的好。

  当然,中国目前的媒体产品就如同中国很多行业的产品一样,同质化的现象还非常严重,而且相当多的媒体其产品等定位战略还处在比较模糊状态,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明确的产品定位战略。这对于企业的媒体购买和选择来说,则更加充满了挑战性,提出了更高的操作技巧方面的专业要求。据说当年《还珠格格》热播的时候,实力媒体曾建议他的客户只在播放26、27、28三集时投放广告,其效果竟然跟全部40集投放广告差不多!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媒体市场 (2009-03-25, 《新营销》)
*中小企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2002-12-24, 《创业家》,作者:李政权)
*千人成本与媒体选择 (2002-08-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池顾良)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