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营销策略 > 新闻策划的曲折性原则

新闻策划的曲折性原则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02-24, 作者: 郭羽, 访问人数: 3160


7 上页:第 1 页

  ●2002年1月18日 德国媒体开始关注砸车事件,法兰克福评论报的记者专程采访了被砸奔驰车的车主。这一题为《王先生和他的奔驰车》的报道于1月23日刊发。

  ●2002年1月19日 就在奔驰车风波在中国愈演愈烈之际,深圳街头上演了“纤夫”拉奔驰的“奇景”:深圳车主张先生的奔驰车出了故障,他一气之下雇请8名民工将奔驰车拉往奔驰服务中心。据其称,这辆奔驰车已经修过11次。

  ●2002年1月24日 在将“问题奔驰车”运到北京一周后,由于没有得到可鉴定的任何答复,维权行动受挫,武汉野生动物园发表声明:不再委托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对奔驰车质量问题的调解。但表示将把维权进行到底。

  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回应武汉野生动物园的声明,决定终止调解“砸奔驰”纠纷,并发布了《关于终止调解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有限公司投诉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有限公司汽车质量纠纷》的公告。

  ●2002年1月29日 由于在北京维权无果,被砸“大奔”被运回武汉,放在武汉野生动物园里供游客们参观。

  ●2002年3月5日 太原市的田先生将其“百病缠身”的奔驰S280车运往北京向奔驰公司讨个说法。他指着那辆花了他120余万元的奔驰车气愤地说:“看着它,就来气,修了几十次,最高时速还是上不了20公里,声音就如拖拉机。”

  ●2002年3月8日 在经过了多次事先张扬之后,一位北京奔驰车主(也是此次“砸奔事件”主角王笙的朋友)终于信守诺言,开始砸他一辆无任何故障的奔驰车,这使武汉野生动物园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

  整个砸车的过程持续了不足10分钟,奔驰轿车的两个前车灯、前风挡玻璃、两侧车窗玻璃以及奔驰的徽标均被砸毁。50余名媒体记者在现场目睹了砸车的全过程。

  据介绍这位北京老板一直在关注“砸车事件”,对奔驰公司的态度极为愤怒,并发誓“如果中国消费者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今生决不再坐奔驰车”。为了号召同胞拒绝奔驰、唤醒国人的尊严,他委托野生动物园砸烂自己的奔驰车。

  与此同时,一位广州奔驰车主也表示将把自己的一辆奔驰S500轿车运往武汉,并在武汉野生动物园当众砸掉。

  ●2002年3月8日 针对第二次公开砸奔驰事件,奔驰公司又发表声明,表示“客户采取任何持续的极端行为都无助于促成此类和其他问题的积极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2002年3月12日 武汉野生动物园再次发表声明:“奔驰如果不改变对中国人的态度,我们将奉陪到底。我们的口号是:公理不回、砸车不止。”

  ●2002年3月14日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在北京召开“中国奔驰车主维权座谈会”,就“武汉奔驰车是否该砸”、“如何使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冲突合理解决”等问题展开讨论。

  ●2002年3月15日 就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在“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准备借“3·15”采取进一步措施之前,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奔驰公司与武汉野生动物园突然达成和解。奔驰同意对汽车燃油系统进行彻底清洗,使之恢复至原厂标准。之后,武汉野生动物园将进行为期一年的路试以确认车辆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协议签署后,武汉野生动物园表示“我们双方又恢复了良好的关系”。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也发表声明说:“我们期待着与武汉野生动物园保持长期而愉快的合作关系。”

因武汉方的突然“倒戈”,由其组织的“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3·15”北京维权活动也因此不了了之。

  ●最后的结局 这辆曾被砸得面目全非的奔驰车又修复一新地回到车主手中,在几乎没损失任何东西的情况下,武汉野生动物园赢得了巨大的名声。

  案例分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上是为了奔驰,实际上是宣传了武汉野生动物园。其中巧妙地利用了民族感情——延续了中国人在东芝笔记本电脑、三菱帕杰罗吉普车后对西方先进国家高档工业产品的一种不信任情绪。层次分明,一波多折,环环紧扣,高潮迭起,不断制造新闻亮点,乃高手所为。

  此策划最高妙之处就是不一下子把所有的底牌都亮出来,而是欲发先收、欲迎还拒,一步步地将新闻事件推进,并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高潮,使整个事件的有效关注时间大大延长,有利于新闻的充分报道,也有利于新闻在其操控下按着策划的目标逐步发展。应该说这一案例完美地体现了新闻策划的“曲折性原则”。

  比如最开始的“砸奔”,武汉野生动物园并不是简单地在开砸的时候请记者来报道,而是先来一个新闻发布会,把消息先放出去,一方面扩大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向奔驰公司施压;然后也不是马上开砸,而是推出了一个令人叫绝的“老牛拉奔驰游街”活动。奔驰车是现代汽车科技最高水平的体现,牛是农业文明的体现,现在却让牛拉着奔驰车走,来体现这辆病奔驰还不如一头牛,真是一个奇妙的创意。正是这个绝对新奇的新闻,使全国的媒体都对这一事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做足了前期气氛烘托的文章之后,武汉野生动物园才开始真正砸车,很自然、很容易地就把“砸奔”事件推向了高潮。

  毫无疑问,这样的“砸奔三步曲”,在新闻宣传的效果上要比直奔主题砸车有效得多。而像这样一波多折的策划在整个事件中还有不少。比如为给奔驰公司更大的压力,使新闻能继续向纵深发展,武汉野生动物园先是发起“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然后联合进京申讨奔驰,把个体行为转为更容易被同情和认可的群体行为,并通过“联谊会”成员的口传达出准备采取更进一步的“烧车”的行动,使这个已成为“中国消费者针对外国大公司采取的正当维权行动”的事件愈演愈烈。

  此外,“被砸奔驰入京讨说法”、“再砸奔驰”和最后未真正实施的“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3·15京城大行动”等预先策划的活动也都被演绎得曲折动人,而最后在经历了多次反反复复的不妥协后,武汉方面利用“3·15”的机会见好就收,策略也非常高明。正是这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构成了整个“砸奔传奇”。

  当然,奔驰公司的应对失误,也客观上帮助武汉野生动物园把故事讲得更为曲折。比如奔驰公司在事件发生后只是一味地发表不客气的声明,这正好被策划人找到借口,乘机反击奔驰方的声明,凭空增添了新闻素材。

  另外许多意外的题材,比如浙江义乌和成都的两位奔驰车主也要仿效武汉野生动物园的做法砸车、深圳街头上演“纤夫”拉奔驰的“奇景”等,也给整个事件增添了不少色彩。

  加上这本身就是一件有争议的事,争议越激烈,关注度就越强,传播效果也就越好。

  在事件发生的整整三个月中,全国媒体刊播了不计其数的新闻,仅新浪一个“车主砸奔驰售后纠纷事件”专题就选登了100多篇相关新闻和多篇网络评论。使得武汉野生动物园名声大震。

  而且策划人选择的时机极佳。当时眼看就要到元旦、春节了,又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段,在这个节骨眼上,砸奔驰事件报道处处拉扯到动物园的名称,无疑对门票销售会有很好的推动。

  一个不需要多少实际投入的策划,简直胜过一个亿的广告,让全国都记住了武汉野生动物园,非常成功!而且在砸车期间,武汉野生动物园已把票价提高了30元,策划的收益立刻就看见了。

  武汉不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相信经此策划,各地到武汉的人如闲着无处可玩,去武汉野生动物园肯定会成为一个选择。

  结论:在“砸奔”事件刚一出现,就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炒作”,还有人举例说:以前武汉野生动物园搞的活牛与狮子的肉搏,还有申请枪毙伤害游客的狮子等,都说明武汉野生动物园一贯善于炒作。但明知这是炒作,还能吸引那么多媒体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前来抢新闻,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策划的高明。

  总之,此案例以其过程之曲折、角度之多、篇幅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和宣传效果之好,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新闻策划案中的一个经典。


1 2 3 页    下页:第 3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2篇)
*新闻策划的时机性原则 (2004-03-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可行性原则 (2004-03-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创造性原则 (2004-03-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新闻性原则 (2004-03-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导向性原则 (2004-03-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前瞻性原则 (2004-03-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产品关联性原则 (2004-03-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持续性原则 (2004-03-0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适度性原则 (2004-03-0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低成本原则 (2004-02-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七个步骤 (2003-12-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新闻策划的“借势”和“造势” (2003-12-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郭羽)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4-04 05: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