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新闻策划的曲折性原则 7 上页:第 2 页 【案例】 “寻找成都男骇”,英特尔成为焦点 2002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英特尔CEO贝瑞特开始了第六次中国之行。出发前他说:“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4%,我要征服另外96%的人心。”在他野心勃勃的目标里,中国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征服了中国市场,就等于征服了世界1/5的人心。 要想征服中国人的心,必须赢得中国人足够的关注。为此,英特尔为贝瑞特的此次中国之行进行了精心策划,在成都发起的“寻找成都男孩”活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5月11日,贝瑞特在抵达成都后不久,就向蜂拥而至的成都各媒体记者出示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由英特尔公司工作人员于2001年7月27日16时11分在成都某电脑城抓拍的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个身着白衣黄裤的小男孩,正一心一意地玩着电脑,眼睛中似乎充满了对这台电脑的渴望,该照片为侧身照。贝瑞特希望成都媒体帮助找到这名男孩,并表示要满足这名成都男孩“想拥有一台更好电脑”的愿望。 5月12日,成都各媒体均在版面显著位置上隆重推出贝瑞特急找“幸运男孩”的消息,同时这一事件也开始成为成都市民谈论的话题。 5月13日,小男孩浮出水面,但结果却具有戏剧性,成都三家主要的报纸竟然找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成都男孩”。《成都商报》找到的王佳宇、《成都晚报》找到的汪琪明和《天府早报》找到的方子昂,都与贝瑞特提供的侧面照极为神似。这一变故,更使这一事件成为全成都关注的焦点。 5月14日,面对成都三家媒体的不同结果,英特尔公司又喜又“恼”。但谁才是贝瑞特要找的小男孩呢?为进一步印证,英特尔中国公司发来了3张拍摄于去年7月同一时间和地点的小男孩的正面照,并承诺3个男孩均有礼品。 5月15日,英特尔中国公司与成都媒体联系,称仍未能确定各媒体报道的男孩中到底哪一位是贝瑞特要寻找的人,表示将派人赴蓉与成都媒体报道的3男孩面对面,进而作出确认。 5月17日上午,经过一个小时与3位成都男孩面对面,这张照片的拍摄者、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监庄海鸥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考虑到确认“主角”对另两位男孩及家庭可能带来不良感受和影响,他拒绝指认哪一位是“真”的成都男孩。庄海鸥说,从感情上讲,3个成都男孩都是真的,都将获得一台英特尔赠送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个人电脑并随时享有由英特尔提供的终身免费培训。由于国内还没有装备当时最快的“奔4”2.53GHz芯片的个人电脑,为此英特尔展开搜索,在全球寻找装有该芯片的电脑,并承诺最快可以在三个星期内将电脑送到3位成都男孩手中。 对于这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已经回国的贝瑞特专门从美国发来电子邮件,对英特尔中国公司向成都3位男孩各赠送一台电脑的决定深表满意。贝在发给中国区市场总监庄海鸥的邮件中说:“我本想满足一个成都男孩的心愿,你却让我满足了3个成都男孩的心愿,让3位孩子高兴,我更高兴。” 案例分析:贝瑞特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他的来访本属于IT新闻,最后竟演变成一个人人关注的社会新闻,使他的成都之行满城倾动。 其实单以最初的“寻找成都男孩”来说,就已是一个足以赚到“眼球”、凸现英特尔品牌的好策划。但在策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突然出现的意外,使整个事情变得更曲折、更有趣、也更好看。使媒体更投入,使老百姓更关注,当然也使得策划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原先的预计。 其实到最后谁是真正“‘成都男孩”已经不重要,因为英特尔公司已经超额达到了他们的目的。这就是“曲折性”给策划带来的好处。 不过,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丝怀疑,那就是这个“偶然”其实也是英特尔策划的。 在回答记者关于“为何没在第一次送照片时就拿出该小男孩的正面像”这一问题时,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监庄海鸥以“因为工作疏忽”一语带过。真是工作疏忽吗? 还有,在第一次用男孩的正面照片进行对照时,庄是否真的无法确定3个男孩中谁是他镜头下的“主角”? 因为如果英特尔一开始就拿出孩子的正面照片,也许就不会有这么一个轰动的结局。 而如果庄海鸥在对比照片时马上认出真正的“成都男孩”的话,这个故事也将过早结束。 这,肯定不是英特尔所希望的。 结论:给策划增添“曲折”,就能让策划的效果大大提升。 原载:《第4项修炼》 郭羽,男,1970年1月出生,籍贯浙江杭州。先后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管理与法律学院,为工商管理硕士(MBA)。现为浙江惠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曾在浙江青年报和杭州电视台当过10年记者,成功策划和实施过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的营销事件,出版有中国第一本论述企业如何运用媒体的专著《第四项修炼——企业最有效运用新闻传媒的MBA教科书》。另外郭羽还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和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内心风景》(诗集,1993年)、《夜行列车》(诗集,1993年)、《苏东坡小传》(评论性传记,1997年)和长篇武侠小说《寻梦江湖》(2003)。电子邮件: guoyu@vip.sina.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