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国际化战略全面解读 7 上页:第 1 页 TCL国际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是从彩电这个产业开始的。这一年,TCL彩电正式进入越南市场。经过几年的开发,目前TCL彩电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12%以上,超过众多日本品牌而占据第二的位置。 越南市场的成功,让TCL尝到了国际化的甜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TCL取道越南进入国际市场,应该说是一种理性的决策。越南与中国地理上毗邻,从文化层面来说,它与中国均属于“大儒家文化圈”。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二者也有相似之处,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和宣传。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好开发的市场。越南作为一个比较小的市场,即使开发不成功也不致于对企业造成大的伤害。因此,TCL选择越南,有选择一块试验田的意思。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市场的开发获得了极大成功,创业元老易春雨先生也因此而被擢升为TCL海外事业部老总。 从“起点”这个角度看,TCL国际化思路显然与另一大巨头海尔不同。海尔的国际化是从美国、意大利市场入手的。美国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进入门槛最高的市场,其强大的、遥遥领先的科技实力,把许多梦想进入的企业摒壁在外。对中国企业来说,从最高门槛迈入,显然是一个严峻挑战。目前,海尔已经进入美国市场三年了,市场开发怎么样了?是否实现赢利?品牌形象建设如何?这些问题统统不得而知。一般认为,TCL与海尔的国际化思路各有优劣。从第三世界国家入手,前期开发相对要容易一些,问题是,这类市场一般开发潜力不大,对企业形不成大的支持。另外,这类国家在国际上不具有号召力和领先性,对其他国家“榜样的作用”也不大。发达国家不同,前期进入难度比较大,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建立强势品牌形象更是难乎其难;但是,一旦这样的市场开发成功,会极大地影响其他市场的开发,对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品牌形象都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如果换个角度思考,TCL企业改制也应该是其国际化的一部分,这是TCL为其国际化做的组织上的准备。2002年,TCL完成了企业改制工作,与别的企业改制不同,东芝、住友、南太、金山等国际大公司成为其股东。虽然外资占总股份的比例只有18%强,其战略意义不容等闲视之,它为TCL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组织上的帮助,同时也为TCL未来的国际化进行了的观念乃至操作规范上的准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TCL将这些外资股份称为“战略股”。 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开始,TCL迈出了它国际化的第一步。当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发取得成功之后,积累了丰富经验的TCL开始将目光投向欧洲。 在TCL看来,全球有三个最完整的市场,这三个市场可以消化全球一半以上的产品,购买力是全球的70%,如果占领这三个市场则全球市场唾手可得。这三个市场分别是中国、欧盟和美国。中国市场不必说了,自2002年始,TCL已经登上销量第一的宝座。那么,欧盟和美国市场呢? 与美国相比,欧盟门槛显然要低一些,选择这个市场作为国际化的“升级版”,无疑是理性的选择。2002年始,TCL开始发力欧洲,这一年,它以区区800万欧元的代价收购百年老店施耐德,从而绕过长达十年之久的对中国彩电反倾销壁垒。虽然中国品牌要想占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市场,尚有很远的路要走,毕竟TCL开了一个好头。中国产品一向被欧美国家消费者视为“质次价廉”的代表,很难为消费者所接受。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实力进入欧美市场,现在,TCL进来了,他们一片惊呼,因此,TCL收购施耐德之初,欧洲众多报纸竞相报道,TCL也就随着这众多报道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李东生看来,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进入欧洲不容易,直接用TCL打市场会非常艰难,取道施耐德是走了一条捷径。“要想TCL在欧洲取得这样的知名度,广告费都不止800万欧元。”有人士评论认为。 随着TCL企业实力的急速提升,和外资企业中国市场战略的调整,TCL真切地感受到其国际化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快,其全球战略布局必须在二年之内完成,否则将失去布局的资格。于是我们发现,2003年以后,TCL明显加大了对美国、欧盟、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开发力度。这一年的5月份,TCL一方面通过收购既是渠道商又是彩电、DVD品牌的GO-VIDEO(中文译作高威达)公司,架构真正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一方面通过菲利浦向美国实施出口。这一年,TCL向美国出口彩电达到150万台。 对德国施耐德公司的整合也在这一年完成,产品正式投放市场。 这一年对俄罗斯、南非等市场的出口均达到50万台以上。 TCL彩电出口国家达到80多个,总出口量超过385万台。 而2003年11月4日TCL和汤姆逊彩电业务的重组,将TCL国际化一下子推向颠峰状态,比TCL以自己的方式走国际化提前了至少三年。 事实上,与汤姆逊彩电业务重组,对TCL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决不停留在“两块地合在一起”那么简单,从大的方面说,它将从观念、人才、国际化操作三个方面深刻影响TCL未来发展,它将促进TCL从外到里全面具备国际企业素质。 显然,TCL在国际化过程中对并购这一企业扩张手段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2002年7月,李东生在北京宣布TCL中长期发展战略,依据该目标计划,到2010年TCL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面对媒体提问,李东生说,以后TCL将通过并购重组方式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因为这种方式对于实力还不够强大的中国企业来说,是最经济合理的。 随后不久,TCL即宣布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公司。TCL开始将它的“并购扩张”理论付诸事实。2003年,还是用这种方式,乐华品牌进入TCL。这一年,美国GO-VIDEO和汤姆逊也来了。 但是,要说明的是,“控股”是李东生并购重组的原则,这一点不能动摇。 事实上,TCL国际化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出口贸易”和“并购重组”同时进行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