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青啤的短板何在?

青啤的短板何在?


《中外管理》2003年第三期, 2004-03-01, 作者: 邬健敏, 访问人数: 3272


7 上页:资本运作篇

【企业家篇】

  杜拉克曾断言:“企业家是革新者,是敢于承担风险的、有目的地寻找革新的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张扬彭作义——开始运作市场〗

  虽然彭过于强调购并数量、导致短期效益欠佳;但客观评价,如果没有彭倡导的购并理念,没有他率领青啤掀起的重组大潮,也许今天的啤酒行业还不会出现如此深刻的格局调整和行业整合。

  以并购手段迅速扩张产业规模的战略定位,是彭作义对公司发展的独到理解——要发展,必须先跑马圈地占领足够资源。而配合产业扩张的“大名牌发展战略”中最引人瞩目的有两点:一是分档次的品牌系列化;二就是名牌效应下的购并重组。

  借助公司尚充裕的现金(未使用完的上市募集资金)和青啤的名牌效应,在胆略过人的彭大将军指挥下,青啤从1997年开始迅猛突进地产业扩张,直至2001年才告一段落,青啤的品牌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从1996年的33.42亿猛增至2002年的75.83亿元。

  2001年夏,为市场耗尽心力的彭不幸逝世。

  〖低调金志国——实施内部整合〗

  继任者金志国一改彭的张扬风格,金领导下的青啤沉默与务实。在内部整合的同时,公司仍进行适度的产业扩张,只是更注重收购对象的质量、战略意义和收购方式的机智多变、财务手段的灵活运用。

  同时,内部整合的最重要环节——管理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司重金聘请洋专家,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首先就是组织架构重组。公司开始实施“战略管理”概念,即总部是战略发展和资源配置中心,突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事业部是区域管理中心和利润中心;生产厂是质量和成本控制中心。此外还包括“流程再造”、“激励机制”、“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流程重组。

  与AB结盟后,青啤将引入AB的战略管理、品牌整合、口味一致性、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等四大支持,完善管理机制。

  【发展短板篇】

  管理学著名的木桶理论,就好像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残酷,但却一目了然。现实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必须取长补短。因为管理不相信“特长生”。

  目前,青啤战略布局中最重要的短板是:公司盈利能力与同行业相比始终处于下风。而这,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制约。

  1.贷款利息负担大

  因大规模的收购兼并式扩张使公司流动资金短缺,公司一直处于高额负债经营状态。因此公司负有28亿元的银行借款。2002年银行借款占公司资产总额的31%左右。巨额负债使公司每年有1.3亿的利息支出,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同行业其它公司如燕京啤酒、惠泉啤酒等银行借款只有3~4亿,利息支出仅两三千万。

  2.固定资产投资大

  2000至2002三年间公司经营活动取得现金流入为19.7亿元,但仅购建固定资产支出就高达19.6亿元。目前公司固定资产高达89.4亿,每年折旧费用高达5亿元之巨。

  3.销售费用支出大

  正常情况下,酒类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与销售收入是成正比关系,主要是广告费、运输费和销售回扣三部分与销售收入同比增减。

  青啤的销售费支出占收入的比率为16.29%,远远高于燕京啤酒的7.75%和惠泉啤酒的6.48%,较为异常。此外,公司每年投巨资于广告,2002年广告费支出已然3.8亿(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48%),远远超过燕京啤酒的0.55亿(仅占销售收入的1%)和重庆啤酒的0.22亿(占销售收入的1.55%),这是青啤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而由于公司销售网络铺设太广,产品的运输费用在销售收入上升的情况下也持续上升,2002年达2.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6%),而燕京啤酒仅支出0.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73%),重庆啤酒仅支出0.29亿元。

  4.管理成本迅速上升

  青啤因下属子公司众多,管理队伍庞大,员工队伍更相当可观,人工成本开支巨大(2002年度仅人员工资支出就达5.35亿)。由于公司收购兼并不少各地啤酒企业,基本上有安置原企业员工的承诺,故青啤的管理成本急剧上扬。这也说明青啤应逐步进行内部调整,理顺管理架构,减除冗员。

  因此,青啤目前是精细化运作的重要时期,无论产品经营、人员管理、技术引进、资产优化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与国际知名公司相比,青啤目前仍处在粗放式经营时代,这也许需要青啤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彻底改变。

  (本文作者单位系北京和君创业咨询有限公司)

1 2 3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7篇)
*金志国:耐住寂寞 (2005-01-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高华宾)
*青啤,北京三年之痛 (2004-06-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谢海峰)
*青岛啤酒的泉城大战--由青岛啤酒的厕所广告说起 (2004-05-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付邦安)
*青啤济南促销战真相调查 (2004-04-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方毅、冯刚)
*六年之痒:青啤失意济南 (2003-04-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于长江、张志强、吴金河)
*从“统一鲁啤”看青啤的战略失误 (2002-07-3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洪磊)
*从青啤的发展战略调整看中国啤酒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2002-07-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闫治民)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