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解读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转型

解读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转型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06-08, 作者: 叶秉喜庞亚辉, 访问人数: 3102


7 上页:扩张拖累伊莱克斯

定位策略的迷失

  与大多数欧美品牌逐鹿中国的市场策略一样,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起初是剑指高端,而且通过其系列的整合传播以及产品的独特卖点提炼,也确实给中国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后来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定位的频繁转换和一系列市场行为使其与企业理念“全球信赖 备受人爱”大相径庭,虽然其声称这一系列变化的依据是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做出的,但显然与其一贯坚持的高端定位形象发生了错位,也使其在消费者心智中原本清晰的形象模糊起来。

  产品瓶颈无法突破。理论上,对于产品的高、中、低三阶定位,无所谓优劣,而且具体到一个企业的产品线而言,这三者是可以并存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你的品牌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是什么样子?西门子产品定位于高端,其目标消费群就是特定的高阶消费群,因此其产品设计、功能、价格定位、售后、广告、甚至卖场设计都会迎合这类消费者,因此颇受这类消费者的认同。同为国际品牌的LG、三星则又与西门子迥异,其在中国市场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就在于其坚持一贯的低价策略,让消费者迅速接受和认同,而且它会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强化刺激这种低价高质的印象。故而伊莱克斯将产品定位在高端还是中低端市场本身并无对错,只是其转型的速度过快过频,没有达到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告之,使得消费者原有的心智资源受到了粗暴贱踏。尤为重要的是,伊莱克斯这种产品定位的转型要有相应的产品力支撑,而这些又是伊莱克斯的软肋。伊莱克斯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白色家电专业制造商,但在中国,其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线的投入都显得很吝啬,其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是盘存原有的生产设备,让其自给自足。因此就出现了伊莱克斯的产品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国产和韩日品牌,而产品造型、工艺、质量等又远不如西门子、惠而浦等品牌,这样的高不成低不就,让人搞不清楚其目标消费群体到底是那类人群的尴尬境地,这样模糊的产品定位实际上也更容易引起众怒,树敌太多,以至于在售点上成了众矢之的。笔者有一次买电冰箱,在各家电柜台转悠,各品牌厂家在作产品功能比较时,均把伊莱克斯作为靶子,可见各厂家对其颇多怨恨。这么多年我们虽然从伊莱克斯的宣传上知道其有很多创新性的名词,如OZ冰箱、网络冰箱、斜桶洗衣机、免洗衣粉的洗衣机等,但更多的是画饼充饥,在售点上很难看到有产品出样,而被其寄以厚望的自选冰箱,也是炒作大于其真正的使用价值,对消费者来说根本就是“聋子的耳朵”——中看不中用,道是每一次家电业的价格战跟进最快,与其只打“技术战”不打“价格战”的宣称背道而驰。

  价格战的拖累。价格战并非中国特色,世界皆然,但若论价格战的频率和幅度,中国家电业在这方面可能是各项记录的保持者。伊莱克斯在刘小明时代的营销上一个显著特点是规模成本取胜,这也是彼时国内家电企业普遍所采用的一个策略,但刘显然低估了中国家电业由于市场经济不充分所具有的“耐力”,跟进的结果使得欲罢不能,几败俱伤。伊莱克斯是以营销公司买断各生产基地产品的经营方式而存在的,为了参与价格竞争,其营销公司势必压低产品的买入价,生产厂家受利益驱动,又势必压低下游供应商的价格,这样整个产业链条都处于利润微薄状态,其结果就是技术研发、产品更新皆后劲乏力,品牌宣传投入也是捉襟见肘。而在中国这个市场,消费者心智尚不成熟的社会里,品牌长时间的销声匿迹意味着会被渐渐淡忘,而于跨国公司而言,这是尤其不能容忍的。当然,刘小明也有苦衷,即瑞典总部的老东家是只收银子不投入,全部都需要他一个人忙活。

  渠道转型的困惑。90年代末,伊莱克斯切入冰箱市场时,是国产品牌“一统江湖”时代,区域大批发代理制(大户制)在此时的中国还非常盛行,伊莱克斯自建或逐一开拓渠道显然推进速度太慢,也不现实。但那些资金雄厚有分销网络的大户基本上都被“四大家族”海尔、容声、新飞、美菱承包了,加之伊莱克斯当时还是一个陌生的品牌,所以很难进入主流渠道,网点有限,自然销量和影响力也会受到限制。

  进入刘小明时代,由于国家当时采取的是紧缩银根的政策金融和财政政策,再加上哪些大户自身的“不检点”,传统的大户制几乎是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给主导品牌亦是沉重的打击。刘抓住时机,以高扣点的销售政策加大量广告宣传为承诺,并把产品价格下调,因此很快成为新兴区域代理商的新宠,其销量一路攀升。时间推进到2001年,苏宁、国美等家电连锁客户纷纷揭竿而起,在各中心城市布局网点,并开始冲击传统的家电零售网点,其所倡导的“低价制胜”策略,被业界称为价格杀手。伊莱克斯可能碍于颜面或市场判断,迟迟没有入内,同时当时传统家居百货等家电势力尚还硬朗,经过利益权衡之后,伊莱克斯只是选择投石问路的策略。但家电连锁随后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横扫传统家电零售业态,至2003年,在一些中心城市,国美、苏宁和各地方的家电连锁业态的销售额几乎占当地家电总销售额的50%左右,让任何家电厂家均不敢小觑。由于伊莱克斯进入较晚,其相对刚性的销售策略也让家电连锁很不感冒,因此两者之间摩擦不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销量的突破。

  公共传播的混乱与吝啬。伊莱克斯“全球信赖 备受人爱”的广告语确实有宏大、亲和的感召力,并且在其以静音为主诉求的产品广告中,欧化的场景设置、低回的音乐、唯美的画面以及典型的欧洲人的幽默诙谐都给中国的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其产品的不同凡响。但伊莱克斯较之于西门子与惠尔浦等欧美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仍然还是稍显陌生了些,在品牌培育阶段,伊莱克斯原本应该能承受亏损的预期压力,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刘小明上任后,针对中国的市场现实,对伊莱克斯的原有产品定位进行了重新测评,即所谓入乡随俗,调低整体产品价格,在传播上,放弃了其国际化品牌一脉相承的科技化形象策略,而加强亲情的成份,其所谓亲情化营销的代表作首推“家电保养师”计划,现在看来其炒作的意义大于其现实的运作影响力。所谓“家电保养师”其实与别的家电厂家服务并无特殊之处,在及时性和专业性方面也很一般。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其VI标识也非常混乱,体现在售点建设上,从最初的蓝色到橘红再到橘黄,相比较同为欧洲品牌的西门子一贯的绿灰色而言,伊莱克斯在VI方面显然很不严肃,与其品牌内涵不符。在公共传播方面伊莱克斯也显得比欧美同行吝啬,进入中国数年,而且其营销策略号称为亲情化路线,但伊莱克斯却很少参与中国的公益事业建设和其他项目赞助活动,这方面倒要学习一下西门子,西门子不但参加一些体育、教育方面的赞助活动,而且其把所有的在华投入收益皆用在扩大更新再生产上,加上西门子在中国的其他项目因品质优秀而受到广泛推崇,因此西门子在华的品牌美誉度、人气指数节节攀升,伊莱克斯错失了与西门子并肩而立的机会。

  相关链接二:数字背后的故事

  市场占有率长期以来一直被家电企业看作是其企业运作成功于否的标志。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自然也要用数字说话。刘小明引用赛诺市场研究公司2001年4月对全国35个城市的调查表明,进入中国市场仅5年的伊莱克斯,它的零售量及占有率在全部20个品牌名列第二,紧跟排名第一的海尔之后。

  熟知家电行业的人到知道这数字背后的故事,区区数百家的调查数据怎能代表中国冰箱行业真正的竞争态势和实际情况?

  伊莱克斯的营销渠道也只是一些大中城市,而上述的这些调查数字本身就来自于一些中心城市。但这些大城市的销量仅仅占中国冰箱市场中细分市场的一小部分。因为像行业内的海尔、容声、科龙、美菱、新飞等企业,它们的营销渠道已经细化到了二、三级市场,甚至三、四级市场。所以这些调查零售市场的占有率本身就存在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

  目前国内冰箱行业海尔、容声(科龙)产销量每年都是200万台以上,美菱和新飞的产销量也在120万台以上。但2002年7月初,瑞典伊莱克斯新上任的CEO汉斯·斯特伯格来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在华出售第166万台冰箱,这就是说伊莱克斯进入中国后总共才销了166万台冰箱。

  进入中国6年多了,总共才销售了166万台冰箱就排名中国市场的第二?岂不令人笑之。


1 2 3 页    下页:战略转型路漫漫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7篇)
*委身国美只赚取品牌费 伊莱克斯中国一退再退 (2011-09-15,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许意强)
*伊莱克斯换帅或波及中国 (2011-02-10, 《中国企业报·消费电子周刊》,作者:许意强)
*伊莱克斯 十年迷局 (2005-12-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卢强)
*伊莱克斯的战略性营销变革 (2005-10-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尹传高)
*汉斯·斯特伯格,伊莱克斯品牌重塑者 (2003-10-14, 《环球企业家》,作者:余勇)
*唐佳敦:伊莱克斯(中国)必须改变 (2003-10-14, 《南风窗·新营销》,作者:郑作时)
*伊莱克斯中国换手内幕 (2003-09-09, 《环球企业家》,作者:王亦丁、贾可)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