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特别关注 > 中国营销的教育启蒙--有中国特色的观念转移

中国营销的教育启蒙--有中国特色的观念转移


《成功营销》, 2004-09-15, 访问人数: 3454


7 上页:第 2 页

  3.邓小平访美的成果——大连培训中心

  王兆国就是第一批学员,第一、第二批学员中后来出来了很多省级干部,还有国家经济部门的人员,如现任辽宁省省委书记。对于上这个课,学员大体是三种反应,一是学到新的知识,受到启发;二是这些知识虽然有启发,但没有什么用,决策权不在他们手中;最保守的人认为,这是胡扯,根本没用。——1980年,第一期中美管理培训班开课了。

  年逾古稀的汤正如教授是在医院的病榻上接受我们采访的。汤是大连培训中心成立时的中方教员之一,负责的是市场营销课。说好只谈半个小时,然而,回忆起20多年前的往事,汤老自己打破了这一约定。

  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达成了一项协议——中美两国共建一所管理培训中心,引进美国管理理论、技术和教学方法,由美国选派人员给中国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讲述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当时,美国企业急切的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对中国的经营环境一无所知,所以他们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培训班,了解中国的经营环境,为美国企业到中国发展探路。

  而邓小平当时已经准备抛弃苏联式的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但长期计划经济下的企业领导人,根本不知道现代管理为何物,所以有必要让他们接触一下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双方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1980年,已经准备好的美国人强烈要求中方尽快开办。但在选择培训地点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在北京,最合适的地点是中国人民大学,但人民大学才刚刚复校,校园的大部分还被军队占着,本校学生的上课、生活都成问题,更别说接纳这样一个培训班了。

  第二考虑是天津,但当时的天津还未从唐山大地震的影响中恢复过来。

  当时的大连工学院(后来的大连理工大学)院长屈伯川在知道这件事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争取下,这个被列为技术交流的项目就放在了大连工学院。于是,全称为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就诞生了。

  同年,第一期培训班顺利开班,美国从全国选了30多位管理学教授组成教学团,中国也从全国各大中型企业、国家相关部委筛选了150多名学员。教育模式是美国的MBA课程教育的浓缩,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决策教学,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高级财务、市场营销等10多门课程。

  【采访实录】

  第一批学员有150、160人,学员都是当时全国各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其中有像王兆国啊,现在的辽宁省省委书记是第二批学员。第一、第二批学员中后来出来了很多省级干部,还有国家经济部门的人员,如国家经委、教委的工作人员,还有国家教委直属学院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搞管理的骨干教师。所以这里有管理的黄埔军校之称。

  美国来的是一个教学团,教学团下面有教学小组,基本上是每门课都有一个小组,中方也有相对应的小组,我是中方营销小组的成员之一,当时中方营销小组总共有3个人。美国方面第一批就来了30多位教授。一期半年,课程每天都满满的。

  美国人基本上是按照他们的教学模式讲课的,教材只是发给学员看,课上不讲,只是让学员谈论,当时曾经出现过笑话,中国的学员认为,美国人太不象话了,真坏,我们给你们这么多钱,一个星期给他们一千美金,他们来了不上课,仅仅是让我们提问题、讨论。我们讨论问题还要你们美国人来干什么?

  而美国人认为,这帮笨蛋,连个问题都提不出来。后来我们才逐步认识到,人家的教学模式,才真正叫做启发式教育。

  当时中方是从三个部委抽调,全国各个学校、各个部分,只要是英语好的,都要过来当翻译。当时我们国内没有多少人懂英语,上学学的都是俄语。这些过来当英语翻译的人,用当时的话来讲,都是有历史问题的,有很多都有“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其中有不少都是国民党军队的随军记者,生活问题可以翻译,但管理方面的学术问题,都翻译不出来,在课上经常闹笑话,美国人讲了笑话,发现翻译后中国的学员没有反应,感觉很奇怪,后来才知道,是翻译人员翻译错误了。

  美国人都是有任务的,白天上课,晚上就请中国学员吃饭、聊天,通过学员了解中国企业的情况。

  我们的工作是给学员再讲课,因为学员听了美国人讲的课之后,还是云里雾里。我们就用一些通俗的语言给学员讲。对于上这个课,学员大体是三种反应,一是学到新的知识,受到启发;二是这些知识虽然有启发,但没有什么用,决策权不在他们手中;最保守的人认为,这是胡扯,根本没用。

  办完第一期以后,美国教育团的团长,一位姓李的华裔,给美国国务院汇报,说他们的目的可以达到。通过上课,可以跟中国的厂长经理了解情况,建立感情。

  培训班总共办了10期。原来的计划是办两年,但大家都认为很成功,后来就追加到三年,三年满了。里根当了总统,到中国访问的时候,感觉办得很好,就决定办5年,后来又变成了10年,也就是到1989年。满了10年之后,美国还想再延长5年。但因为政治原因,中美的很多交流都被中断了。

  后来我们提出,你美国人老是来给我们厂长经理讲课也不行啊,最好给我们培训教员,美国人说,培育教员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是商务部的,那是美国教育部的事情。后来就决定办一个MBA班,每期50人,这是全国最早的MBA班,1984年。招生对象是企业里年轻的骨干,因为厂长经理英语不好,而进入这个班要先通过托福考试,美国人一个一个选,从1985年开始,到1989年停止,发的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管理学院的学位证书。共培养了1500多人。 

  (叙述人:汤正如 采访人:邱小立)

  4.“中国AMA”的建立

  陕西省工商联和西安市工商联各赞助了150元人民币,300块钱开了个会。——1983年10月,在西安召开了市场学教学研究会(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前身)的筹备会,共有18所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的24名代表参加。

  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20年如一日,全力促进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大陆广为传播,无论就广度或深度而言,二十年已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走过的路程。

  正在我们策划本期探寻中国营销原点的文章之际,2004年7月24日至26日,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4年会暨20周年庆典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办。会上,我们见到了吴建安、何永琪这些久违了的营销老前辈。

  研究会成立的元老之一吴建安向记者道出了当年成立学会的初衷和成立的艰难。

  效仿AMA(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举动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为了配合各个大专院校设立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需要,组织编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学》教材,最开始由陕西财经学院、湖南财经学院牵头的6所财经类院校组成了教材编写组。

  在1981年商定编写提纲及分工后,1982年5月在长沙召开了有24所院校参加的教材讨论会。当时代表云南财贸学院的吴建安带来了自己编印的《市场学》内部资料,被编书组邀请加入了编书组。

  在教材讨论会上,大家不仅对教材讨论稿提出了修改补充意见,而且交流了各校开设市场学课程及编写教材的情况。随着交流沟通的深入,与会者越来越兴奋,建议效仿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成立一个促进全国市场营销领域的交流和沟通,推动市场营销学发展的学术组织。

  300元的会议经费

  1983年10月,由陕西财经学院发起,在西安召开了市场学教学研究会的筹备会,共有18所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的24名代表参加。会议在西安的钟楼饭店举办,一共只有300块钱的会议经费,实在是寒酸。就这300块钱还是由陕西省工商联和西安市工商联各赞助了150元人民币。

  1984年1月,湖南财经学院接受筹备会的委托,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及湖南省有关领导的支持,在长沙召开了“全国高等财经院校、综合大学市场学教学研究会(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前身)”成立大会。和筹备会相比较,吴健安对成立大会的形容是“准备充分、很排场”。这是因为当时举办了第一期400人的市场学研究班,研究班的收入大约有4万块钱。

  1984年7月,全国高等财经院校、综合大学市场学教学研究会与云南财贸学院在昆明联合举办了第二期研究班,学员主要是大专院校的教师。研究班首次同步介绍了营销在美国、日本和法国的发展。主讲市场营销理论的何永祺、贾生鑫、励瑞云、吴同光等教授,当年是自筹路费、积极承担讲座任务。在交通困难的情况下,彭星闾教授买火车站票从成都到昆明,站了24小时。

  学会成员的热情,促进了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85年7月,以第二期研究班的收入作为经费,由吴建安牵头,研究会在昆明召开首届首次年会。

  紧接着,各省、市、自治区纷纷都成立了地方市场学会,不仅有教学科研人员参加,而且广泛吸收企业家参加各种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极广阔的领域。研究会的营销学者为企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营销策划与战略咨询服务,这些往往都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受到企业的欢迎和信赖。

  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20年如一日,全力促进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大陆广为传播,无论就广度或深度而言,二十年已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走过的路程。

  原载:《成功营销》2004年第十期

1 2 3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4篇)
*25年中国营销激荡史--影响中国的营销理论 (2004-10-18, 《成功营销》,作者:王卓、林思勉)
*2005,中国营销脉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4-10-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范明刚)
*中国营销的启蒙书籍 (2004-09-15, 《成功营销》
*大事件开创中国营销时代 (2004-09-15, 《成功营销》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