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市场独家分销不死之迷 7 上页:运作 应该看到,在倘大的中国市场采取独家分销这种渠道模式,问题也很明显:渠道链过长,使企业远离市场,市场信息反馈不灵,难于即时根据市场形势变化调整产品、市场规划及营销策略,更有窜货导致市场秩序紊乱、资金回笼缓慢、终端服务功能弱化,甚至危机无法及时化解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个典型的安例:上海大众一直由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行使产品总经销权,并依靠其在全国建立起的多级销售网络体系进行批发零售。由于使企业远离市场,导致市场反应能力弱化,曾一度使曾占据国产轿车市场半壁江山的桑塔那在九十年代末期出现低落,在内外压力的交迫下,收回产品经销权。其实,中国市场独家分销还有更多致命的问题存在: 一、价格竞争优势丧失。由于总经销下设的各级分销商的层层“扒皮”,在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尤其在终端的价格。当然,这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总经销商本身就是大型终端商,这种情况下会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这就是国美(号称价格杀手)、苏宁(号称价格屠夫)让其他零售渠道疾恶的重要原因。 二、渠道功能弱化。由于渠道功能越来越复杂,复合型渠道出现,要求渠道不仅应具有产品流通功能,还应承载服务、信息反馈等诸多功能,但总分销商能否把服务、信息等做起来繁杂却获利薄浅的任务肩负得起,这还是个未知数。 三、经营资金压力。由于总分销商战线过长,使制造商资金回笼滞缓,甚至造成呆死帐而导致财务危机。这种情况在医药、保健品、快速消费品行业很常见,资金压力主要来自终端销售商,主要由他们结算帐期决定。 四、店大欺“客”。总分销商店大欺“客”,这个客不仅包括顾客,还包括制造商。在经销商做大后,在足以左右制造商的生产局面时,就可能要面临经销商压力与威胁,总分销商不断地讨价还价,诸如价格、返利、促销支持等条件。 五、造成市场营销惰性。独家分销容易造成制造商经营上的惰性,而正是由此产生的过度依赖,可能会把企业带到危险的边缘,经销商的一个小动作,都可能产生“牛鞭效应”,在制造商那里产生很大的波动。 六、市场无根基。采取这种总分销模式,市场是总经销商(或总代理商)的,而非制造商的,这种市场是虚无的,或者说是一种“空中楼阁”,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市场风险极大。 七、渠道资本的牺牲品。由于总分销商作为商业资本,“利”字为先,为牟取利益很可能主推其他竞争品牌产品,尤其是大力扶持那些经营利润更高的品牌,而对于低利润产品则按照合同“维持”经营,甚至在时机成熟时把产品做“下市”。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