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策略 > 三维透视 > 中国企业营销批判

中国企业营销批判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12-15, 作者: 伏海波, 访问人数: 7542


7 上页:第 2 页

  过度营销 远离原点  

  当今企业里最牛的是哪个部门?只要在企业呆过的人就会迅速回答,是营销部门。

  事实上,很多企业已陷入过度营销的困境。其实,营销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

  表现之一:广告费用飙升。现在很多企业的广告费用,已经超过了利润总和。许多企业盲目地将广告作为其制胜市场的武器。

  表现之二:促销的滥用。促销实际上成了变相降价。不停地促销,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促销费用占到其运营费用的1/3。很多企业其实不想做促销,可是竞争品牌在做,没有办法,只有跟进,即使没有预算,也要想方设法将其他钱挪过来用。

  表现之三:概念满天飞。不重视产品和技术研发,靠一些概念来蒙骗消费者。短期效果让企业更是趋之若骛,似乎是只要有了一个好概念,就可以拯救一个企业。

  以上种种,都是过度营销的表现,它让企业远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原点——产品。  

  只重销量 无视利润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在几年之内,我们企业要做到某某亿元。那数字一般都是相当让人振奋和惊讶的,中国企业不得了,马上就要进入世界500强了。可是我们很少听到有企业说在几年之内我的利润要增长多少。

  由于好大喜功,一味注重规模,中国企业在盈利能力上显得十分羸弱。体现在营销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之一:重出货量而轻零售。现在,许多企业在考核销售人员时,还是以销量和销售额为主,而不太注重零售销量的考核。但行内人都知道,终端零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因此,这就造成了经销商库存过大,从而产生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

  表现之二:重销量轻利润。在企业制定营销规划时,销售量这个指标是放在第一位的,只要卖的量大就行。这里有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某空调厂家重庆分公司经理,每年业绩都很好,佣金也拿得多,总部的传播费用、政策资源都向其倾斜。可是,他卖得越多,亏得也就越多,因为他卖的都是窗机,而窗机是没有利润的,加之空调运到重庆的物流费用很高,因此,每售出一台窗机,公司都要亏一笔。

  表现之三:重结果轻过程。今天,许多企业都在提倡精细化营销模式。其实,早就应该这样了,这并非营销创新。看看宝洁、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它们从进入中国的第一天就开始这样做了。为什么我们要提倡精耕细作呢?是因为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也就是说,不管你采取了何种手段,只要有结果就行。

  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只问任务完成了没有,而很少给区域销售经理一个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一考核体系除了销售量、销售额以及应收账款的回笼外,还应该包括:终端网点特别是零售网点(有效网点)的开拓率,现有有效网点的维护率或者巩固率,区域市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销售结构分析,等等。

  另外,除了这些与销售有关的指标外,还应该对销售人员在创建学习型组织、团队整体提升等方面提出考核指标。  

  营销至上 首尾倒置  

  美国营销协会(AMA)对营销的定义是:营销是执行把劳务及财货,从制造者导向消费者或使用者流程的商业活动。因此,营销本身并不能创造利润。

  营销不能够创造利润,它只是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然,它至关重要。

  我们发现,在中国很多企业里,营销系统很牛,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系统的人认为是自己在创造利润,特别是那些封疆大吏们,更是神气有加。其实,利润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缺少哪一环都不行。无论是技术和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还是产品制造、物流、售后服务,都很重要。也许,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在中低端产品制造能力上的过剩,才导致了营销在企业至高无上的地位。  

  结束语  

  上述种种,归根结底,是关于营销道与术的问题。营销仅仅是一种手段,对营销的盲目崇拜和过度营销,只会弄巧成拙。无论营销的理论有多少种,无论实战的技巧有多高明,我们都不能离开产品这一原点,我们万万不能将自己的品牌大厦建立在沙滩之上。营销不是万能的,它是不能够创造利润的。

  营销之道在哪里?我认为,那就是企业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在产品上下足工夫,因为没有高品质的产品,任何高超的营销手段,带给企业的只能是美丽的泡沫。 

  原载:《新营销》2004年第12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352680480,电子邮件: fu_haibo@hotmai.com

1 2 3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5篇)
*给苦逼的营销执行官们松松绑 (2013-03-20, 《执行官》杂志)
*中国营销批判③ (2009-09-15,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09年8月刊,作者:刘春雄)
*中国市场营销趋势分析 (2004-12-20, 《新浪潮》,作者:郭伟、赵平)
*2004年中国营销大盘点 (2004-12-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肖明超)
*六问营销人 (2004-07-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伏海波)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