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润讯,末路颠簸 7 上页:第 1 页 【转折篇】 赢周刊记者 林俊敏 中国第一门户网站、亚洲第一及时通讯运营商、短信大王……这三大称号在过去五六年中任得其一,便足以成为润讯成为通讯业内最新锐的代表,如能兼而有之,简直可以做世界性的电信大王。然而这三大称号都与润讯擦肩而过,尽管当初它曾经有过这样的机会、这样的人才,以及一些未果的行动。 马化腾出走与“QQ”的诞生 1998年,润讯软件开发部的一个天才青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来自国外的ICQ,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种软件所隐藏的巨大市场。他开始思考如何开发一种类似ICQ的集寻呼、聊天、电子邮件于一身的软件。他成功了。 “QQ几乎是一种零投资。”一位曾和马化腾任职于同一部门的技术专家介绍说,“当初QQ刚成立的时候,只是在中国电信放了一台服务器,共享100M的带宽,后台运营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 据润讯内部传闻:当时马化腾关于类QQ软件的提议,没有引起润讯高层的任何兴趣,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小东西上面有任何前景。据润讯一个中层干部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当时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客户资料比现金收入更加重要。特别是有忠诚度的客户,商家往往是有钱也买不到。 之后,马化腾身影便在润讯消失了。1998年11月,这个青年利用炒股所得的资金与大学同学张志东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公司,继续研发自己的软件。第二年初,第一个“国版”ICQ—OICQ出世了。QQ很快便风行全国,但从风行到收益,马化腾足足花了4年时间。“润讯高层对这种收益缓慢的潜力项目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那种稳当的、马上能够获得回报的项目。” 马化腾的出走,对那片无法让他茁壮成长的土壤而言,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张树新与“新润讯”的不了了之 张树新执掌新润讯是2000年通讯业界的一件大事,更是润讯的一件大事。这一年,深圳润迅通信发展公司(CMTD)及其香港上市公司润迅通信国际有限公司 (CMTI),开始了它重组、分拆的进程,准备整合转型为互联网公司。分拆转型出来的公司叫做新润迅公司(chinamotio.com )。作为这家新公司的原始股东之一,张树新同时出任第一任CEO,并全权负责海外融资及上市事宜。 新润迅公司主要准备介入5个领域:通信网络门户、企业对企业(B2B)的通讯电子贸易服务商、企业对消费者的通讯零售服务平台、消费者对消费者的通讯拍卖服务平台,以及无线通讯信息服务商和WAP,即手机上网。新润讯是润讯企图转型的最大一次冲动,此举搞得轰轰烈烈,而这次冲动也有相当充分的支持平台:它是最早做短信服务的企业,最早做门户网站的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有十分丰富的通讯资源和互联网业务资源。 但是事情并没有像润讯高层所预想的那样发展:新润讯成立不到一年,张树新淡出;2003年,新润讯全线溃败。对于新润讯这一仗,一位润讯原高层回忆说,“两个多亿全扔进去了,最后不了了之。” 而对张树新而言,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润讯的一个过客:“这是一家比较复杂的公司,内部对一些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到分拆转型的时候就发现,当时大家很多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只是介入了很短的时间,大概半年,就不做股东了。” 张树新说,润讯真的想要转型成功,必须把传统业务拆分开来,因为它的很多资源和互联网业务不太一样。“当时润讯有非常大的机会,因为它手里的通讯资源非常好。但当时它并没有真的拆,后来又合并回去了,它的分拆转型并没有成功。” 企业想要进行重达改革,总是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前边说过:润讯内部许多功臣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很大的势力。而被人评价为“重情义”的侯东迎,是不肯轻易动这些人的。张树新说:“像我们这样在外围的人,只是见到有个机会大家可以拆出来合作,后来发现没有,平平淡淡地结束就是了。” 【探索】 赢周刊 记者 林俊敏 买断十万个手机号码和进入手机销售市场,是润讯试图转型的另外两大动作。对于开手机连锁店,外部和内部各有不同的看法。 “润讯的一个老对手国讯当初也是从传呼行业转入手机销售,但它进入的时候市场环境相对宽松。”通讯界一位资深记者认为,润讯进入这个市场显然有些实际不合,因为这个市场已经相对稳定了,所以尽管润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推出“新润讯概念”,号称要打造珠三角最好的手机连锁店,但也没有取得与付出相等的回报。 而润讯内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层则认为,润讯的手机连锁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是由于经营不善。“当时我们的营销模式相对单一。”这位高层说,当时他们的对手恒波号称“只要诺基亚有的我们这里都有”,没现货也敢先把样机摆上柜台,他们这样作虽然稍嫌大胆,但仍吸引了很多人去参观。“有客流,就有做生意的机会。相反,我们只是找了一批手机代理商,老老实实地把货摆上柜台。” 至于买断中国移动的十万个手机号码,则是一次稳赚不赔的行动。很符合那种“稳当的、马上能够获得回报”的精神。1996年,杨军以极快的速度与广东移动通信签订了10万门移动通信的代理销售协议,当时共投入了9.6亿元。但这十万台手机在当年便实现全部销售,当年收入就完成了4个多亿。 由于润讯只是做虚拟运营,不需要承担任何移动局的后台支持。除了50块钱的月租费由移动收回,其它的话费全部归润讯所有。这项业务,每年为润讯创收数亿元,成为润讯的一个大金矿。这次行动从赚钱的角度来讲是很大的成功,但是这项业务只有不到十年的期限,因此不能成为润讯公司的主营业务。同时,这种收租式的经营模式让润讯的决策层慢慢地掉进“便宜赚大钱”的思维陷阱而不能自拔。 到2004年,这十万个号码逐渐到期,慢慢移归中移动。服务提供者易主,润讯对这十万个号码的服务承诺无法继续兑现,终于爆出了“消费者质疑润讯移动欺诈”的负面新闻,让润讯这个品牌受到了难以估计的创伤。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