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跨国企业的中国危机年? 7 上页:第 2 页 危机预警:谁可能会是下一次危机事件的主角? 网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数年前,某位著名的中国企业家到澳大利亚旅游考察,并到当地一户人家做客。主人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带领他四处参观。这位企业家看到主人家里有一台他们企业贴牌生产在澳州销售的洗衣机,正想询问一下使用情况。这时,主人非常骄傲地指着洗衣机说:你没见过是吧?这台机器叫洗衣机,就是可以自动洗衣服的机器,用了它真是方便啊。你们中国人现在都是用手洗衣服的吧…… 这种黑色的幽默并非只是笑话,而代表着一些西方人、甚至是西方企业对中国现实情况在理解上的差异:几本泛黄的中国小说、几部中国电影、一些道听途说的听闻加上某些荒唐得可笑的想像,就构成了一些西方人及西方企业对中国的全部理解。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走向中国。但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远远深刻过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正是如此,一些外国企业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市场情况、民众消费心理的了解存在隔阂。而这一点不仅导致他们在营销上处于不利地位,也导致当企业发生危机事件时,对危机采取的处理手法相当之不合适中国国情。 从危机预警的角度出发,除了以上几家正处于危机激流中的跨国企业外,仍有一些跨国企业由于企业本身或产品的原因,正游走在危机的边缘: 安利:越演越烈的企业内部人事震荡给安利的稳定蒙上一层阴影。而其一向引以为豪的营销模式却被指离传销越来越近,离直销越来越远。随着竞争对手的步步进逼,安利的发展前景压力不小,同时种种危机的暗流正在底下激流暗涌。 肯德基:好不容易挺过了禽流感,但潲水油事件、出售过期食品、洋快餐的营养问题受质疑等问题又接连而来,而苏丹红事件的发生更是给肯德基沉重的打击。肯德基的危机公关像是在救火:哪里出现问题就往哪里扑救。危机不断、屡屡失火,这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能从基本上解决问题,或许就在不经意中,一场更大的危机就会悄无声息地到来。 家乐福:与供应商就进场费发生磨擦、被中国政府指责违规进行市场扩展、被揭露售卖问题食品,这家全球第二大的零售集团虽然已经在全国二十四个大城市开设57家分店,并成为在华销售额最高的外资零售企业。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家乐福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而忽视基本的商业准则,否则更多、更具伤害力的危机还会四伏而出。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希望我们以狭窄、守旧、充满民族色彩的眼光去看待、苛求这些跨国企业,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法制、市场规则不断健全的社会中,所有的企业,包括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都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企业与产品,在企业运营之中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为发展谋求利润的同时,也为所在的社会、国家造就福祉。 2005年春天刚刚开始,所有的希望正在萌芽。虽然危机正在发生,但我们衷心希望,危机可以不再来。 林景新,公关咨询顾问,对公共关系及营销策略有深入的研究。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 电邮: mynewvictory@yaho.com.cn ,MSN: mynewvictory@hotmai.com 电话:13711578184 (广州)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