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企业方法 > 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营销战略

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营销战略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05-27, 作者: 卢强, 访问人数: 3716


7 上页:关联

  3.针对高、低端市场的战略选择

  针对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上述关联特点,企业应该制定出符合这种规律性的营销战略,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最好的时机、在适当的市场得到最大的利益。

  (1).在高低端市场制定不同的战略目标

  一个企业应该把市场关注的重点放在哪里呢?是放在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

  要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决策,必须掌握前面讲到的利润在高低端市场之间的演变规律。在市场引入期,低端市场还没有发育,利润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这时企业的市场重点就应该放在高端,高端市场的魅力是高利润率以及对企业品牌的良好影响;而当低端市场出现高速成长时,就应该把市场重点转移到低端市场,低端市场的吸引力在于进入壁垒低、销售规模大和可观的利润总额。企业在高端市场的成功有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而适时地把重点转移到低端市场,能够在一段时期内得到远超过高端市场的利润。

  在产品进入生命周期成长期之后,为了抓住低端市场的利益,很多一线企业为了兼顾高端市场的品牌价值和低端市场的的利润潜力,提出了“高端树品牌、低端要份额”的战略。一方面争取在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在低端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来攫取大量利润。

  以笔记本电脑市场为例,笔记本厂商的思路,在1999年以前是“低端(市场)甩货、主流(市场)冲量、高端(市场)获利”,这个时期,低端市场的重要性还非常有限,市场容量小,经常被用作处理主流市场换代下来的老产品。在2000年以后,则改为“低端、主流冲量、高端树品牌形象”,低端市场逐渐成为市场重点。

  当低端市场逐渐无利可图时,企业应该重新把市场重点转移到高端市场。最近两年五粮液不断地压缩其低端品牌,逐渐放弃了低端市场,很多人以为可惜,其实这既有利于五粮液更好地塑造其品牌的高端形象,集中资源于价值更大的高端市场,而且也几乎没有什么短期的利益损失,因为低端的白酒市场已经由于过度竞争而没有什么利润了。

  在一定时期内,策略性地放弃无利可图的低端市场是明智的决策,但完全放弃低端市场的企业非常少见,三星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公司。自1996年以来,三星几乎在各个产品领域都放弃了低端市场,采取了坚守中高端市场的战略,成为罕见的例外。无论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者其他产品,三星都明确地把市场攻击重点定位在高端和中高端,几乎没有低端产品。三星这么做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和三星整体的品牌战略和发展战略相匹配。三星的整体品牌战略是把三星定位于各个产品线的高端,树立三星是世界一流品牌的形象。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三星必须在一定时期内,聚焦于中高端,放弃低端市场。三星的这种做法比IBM还要更激进,因为IBM已经是举世公认的名牌,IBM进入低端市场不会影响IBM的整体品牌形象,而三星品牌正在建设之中,所以,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地维护品牌形象,以免引起误解,防止消费者又回忆起三星低端品牌的记忆。

  除了少数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既做高端市场,也做低端市场的,如果企业不能在能力或判断方面做好应有的准备就不能在两个市场都有良好表现。主要立足于高端的企业要进入低端市场,必须做好渠道和生产的准备,因为低端市场的海量销售对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有很高要求;而主要立足于低端的企业要进入高端市场,必须在技术和品牌方面多下功夫,否则,既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又会因为品牌弱势而遭到高端市场消费者的排斥。只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企业的市场重点才能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之间自由、灵活地调整,始终把握最具盈利机会的市场,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都具有优秀的竞争力。

  (2).品牌战略和高低端市场

  有些企业依靠单一品牌来应对各个市场的挑战,例如IBM、戴尔、联想、海尔、长虹等企业,他们无论在高端市场还是在低端市场,都采用同一品牌,这就是单品牌战略。

  采用多品牌战略的企业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针对多元化需求的、不同细分市场的多品牌战略,例如宝洁公司的各个子品牌;第二种是立足于购买力的、从高端向低端分布的多品牌战略,这种多品牌战略就是专门针对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特点的。例如科龙公司有科龙、容声、康拜恩和美菱4个冰箱品牌,组成3个梯队,其中科龙主攻高端,与海尔、西门子等品牌争夺高档冰箱市场;容声、美菱主攻中高端;康拜恩主攻低端,全面拓展县级市场,与各种区域性的低端品牌相抗衡。惠普公司的笔记本电脑有两个品牌,“惠普”牌笔记本主攻高端市场,“康柏”牌笔记本主攻低端市场。

  在多品牌战略下,各个品牌不仅从购买力的角度,还要从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出发,来满足各个特定消费群体的特定需求。例如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使用了由凯迪拉克、Saab萨博、欧宝、别克、雪佛兰和五菱等六个品牌组成的多品牌战略,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处于在“金字塔”顶部的是凯迪拉克所代表的高档豪华车品牌。个性化的Saab萨博品牌作为另一款高档进口车,面向强调个性且崇尚内敛生活方式的消费者。欧宝则以德国传统的精湛技术面向中产阶级消费者。在“金字塔”的中上部,则是为主流社会精英推出的高档别克品牌,也是通用汽车最早引入国内,并最能体现“全球品牌精神如何融入本地市场”的精髓。体现“沉稳大气”、“积极进取”的公商务车的主流形象。它是目前通用汽车旗下在中国品牌中产品系列最丰富的一个。在“金字塔”底层的是雪佛兰和五菱,以具有高度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希望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主流大众消费者的私人及家庭用车、微型车需求,并以此与定位稍高的别克品牌进行区隔。

  无论是单品牌战略,还是多品牌战略,都不是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到底是采用单品牌战略,还是采用多品牌战略,关键在于企业拥有什么样的、现实的品牌资源。

  很多单品牌企业在向低端市场延伸产品时,对是否使用同一品牌抱有很大困惑,担心进入低端市场会破坏原有品牌的形象。这里的关键是判断产品特性,消费者是否把这种产品当作奢侈品,或者通过这种来表明身价。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是“是”,就不要采用这个品牌,而不妨推出新品牌或收购一个低端品牌,例如名车、名表、名酒、名牌服装等,这些行业内经常出现多品牌现象,原因就是为了区隔高端品牌和低端批派,维护高端品牌的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是“否”,企业就可以大胆地用同一个品牌向低端市场延伸,例如很少有人会试图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PC机、服务器等办公工具来显示身份或炫耀成功,所以在这些行业内使用单品牌的企业很多,例如IBM、联想、索尼、三星、海尔、苹果电脑公司等,这些企业有时为了区分产品而推出一些子品牌,但总体是单品牌。如果这类企业出现多品牌,一般是因为发生了收购,为了保留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就保留了原有的品牌。例如科龙公司的容声、康拜恩和美菱三个品牌,都是因为收购得来的,该公司的原有品牌“科龙”被定位为高端品牌,而收购来的品牌则分别面向中高档市场和低端市场。再例如,惠普公司在笔记本产品方面是多品牌,使用了惠普和康柏两个品牌,因为它收购了康柏公司,而在打印机产品方面没有发生收购,所以从高端市场到低端市场都是只使用了“惠普”这一个品牌。

  如果企业有多个品牌资源,每个品牌都有一个稳定的客户群,当然不能浪费这些品牌资源,最好使用多品牌,否则还是应该优先使用单品牌战略,因为从无到有地塑造一个品牌难度很大、成本太高。只有当企业现有的品牌资源有明显的品牌“缺陷”,才可以考虑通过收购品牌或再推出新品牌。例如,森达鞋业原来只有一个“森达”品牌,后来在延伸产品线的时候,考虑到森达一直定位于高端,所以又增加了一个专门面向低端市场的品牌“好人缘”;又考虑森达的品牌名称给人一种比较“冷、硬”的感觉,所以在高级女士皮鞋这个市场内,又划分了几个小的细分市场,然后推出了“雅布迪”、“范诗迪娜”等几个新品牌,其中,“雅布迪”定位是青春,年龄在15-19岁之间的女士;“范诗迪娜”定位的是淑女,年龄在20-35岁之间;“森达”定位是白领职业女性,年龄在25-45岁之间,从而在高端市场也形成了一个多品牌家族。森达公司在高端市场内再进行品牌细分的做法,即使在普遍采取多品牌战略的鞋业企业中,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企业如果要推出新品牌,必须考虑市场竞争的态势。推出新品牌的时机应该选择在行业成长期,当行业快速增长阶段,在品牌上的投入会很快得到回报,森达公司品牌家族中的多数品牌都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如果行业已经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结构,未来发展潜力不大,这时就不宜再推出新品牌了,因为新品牌的成长需要很大投入,成熟市场的利润水平和发展潜力使得建立新品牌的投入很难得到应有回报。如果我们把“新品牌”这个概念的外延稍微扩大一些,就可以对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遭遇的品牌壁垒有深刻认识。我国企业的品牌在欧美市场可以说都是“新品牌”,而我国企业的这些产品都是利润率比较低的成熟产品,所以很难依靠自己产品的盈利、在陌生市场建立起新品牌,更何况在这些市场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高端品牌,而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普遍对品牌非常敏感。


1 2 3 4 页    下页:战略选择(2)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升位高端市场为何渠道崩盘 (2008-10-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郝星光)
*高端市场是蓝海还是红海? (2007-08-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刚国)
*本土企业如何解决品牌“通吃”问题 (2005-03-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包·恩和巴图)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4-03 05: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