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学而第一》中的管理启示 7 上页:第 2 页 理想员工标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孔子对年轻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近乎苛刻。这段简短的文字,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六条标准。 尽管完全符合孔子的要求的年轻人并不多见,甚至根本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参考孔子的要求,制定出我们自己最理想的员工标准,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培训目标。 首先,是孔子所说的说“孝”和“悌”的概念。我认为把“孝”理解为对企业的高度忠诚、把“悌”理解为对同事的高度敬重,更具有现实意义。现在有些国际大公司甚至把对父母孝顺与否列为招聘新人和日常考核的标准。对待身边人的态度,是对一个人品质的最好检验,同时也是培养爱心的必由之路。 第二,在工作中要少说多干,“谨”有沉默寡言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谨慎。出于责任心发表意见是企业民主的体现,是应该支持的,但发言不经过慎重、不全面思考就轻率发表不负责的言论,甚至务虚空谈,都不能够算做好的品质。 第三,办事要讲信用。这应该是现代企业中优秀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了,不必多做解释。 第四,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广泛地帮助和热爱周围的人。这当然不仅仅限于企业内部、同事之间,更注重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可以说既是“悌”的具体表现,也是善待同事这一思想的延伸和扩展。 第五,要积极主动接近有能力、有品行的人,耳濡目染,接受良好的熏陶,同时也是在实践中得到学习、锻炼的机会。 第六,一有空闲时间,就多学点知识。孔子讲的是“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学习,这和我们现在许多年轻人在办公室看自考书是大不一样的。毕竟工作是本职,要首先做好。 企业管理要讲原则,更要讲“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认为,如果不管事情大小,都一味照章办事,那有时候就行不通了。但他也并不是否定制度,他反过来讲,如果为了追求和气而一味调和,而不用制度来约束,也一样是不可行的。“和”不是丧失原则地一味追求和气,而是要艺术性地处理复杂的关系,以“中庸”的方法来达到和谐的目的。 在是要人治还是要法制的问题上,中国人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那么,中国企业到底是适合制度管理还是适合人情管理呢? 制度是刚性的,任何制度都会存在某些缺陷,完全不折不扣执行制度,势必忽略了一些具体情况。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可以在支持企业执法部门的时候说:“制度错可以改,但在改之前必须执行!”显示出对制度的权威性的维护。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加以分析。要知道,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罚,不是单纯的惩戒,而是帮助违犯者改正。针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在制度上有所变通,而采取一种制度之外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那又为什么不呢?对于制度的变通,也要有度。为了讨某职工欢心而“和”,其结果只能够打击更多。 孔子学说不是腐儒之学,而是充满着原则和灵活。比如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的“言而有信”,有子甚至也提出了特例,“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在承诺是符合道义的情况下,才应该履行。如果发现了错误,还去为了“信”而去履行诺言,就是腐儒了,极不可取。做企业是很讲究实际的,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也是讲究“和谐”的一种表现。 这些精彩言论是符合孔学的“中庸”之道的。有人把“中庸”理解为明哲保身的折中,其实是极大的曲解。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人要分一段绳子用,那么按“中庸”的分法应该是什么呢?怕两个人闹意见,怕得罪某一方,干脆平分得了,这绝对不是“中庸之道”!“中庸”是讲究实际效果的一种分法。他会考察双方的用途,需要长一点的,就分长一点,需要短一点的也不要浪费,就要短一点的好了:这样双方都会满意。如果都需要长的呢?那就要另外想办法,比如再找根绳子来,或者轮流使用哦,都是可以的。惟独不问实际需要的平分是风险最大的做法,结果可能是双方手里都拿着废物!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使得不同国家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国界线成了各种管理思潮天然的分界点,他山之石往往只能是管理者客厅或书房里的摆设。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中国古代智慧里翻捡出来的管理精华,有着一百个更适合中国企业的理由。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maqlicom@soh.com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