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产业发展趋势与产品平台之我见 7 上页:第 1 页 纵观经济领域各个产业的发展历程,一个产业是在粗放性经营(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来增加产值)还是集约化经营(靠提高技术水平和效率来增加产值)可以大致放映出这个产业的成熟程度。而目前我们所在的手机产业看来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过分依赖资金投入和终端的推销式销售模式只是一个表现形式,深层次的原因是宏观政策对市场的过度保护和商家的短期行为。这两者导致手机产业的一个怪现象:很多不搞研发,不做品牌,不重信誉,甚至打擦边球的公司可以盈利,而一些通过规范模式经营的公司却步履维艰。一言以蔽之:产业的不成熟和不规范使得在这个产业中即使不投入R&D也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这种境况很像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当时英国的工商业、金融业和贸易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英国的殖民地遍及世界,面积和人口超过英国何止十倍。这种情况下,英国的资本不需要投资到技术和制造领域也能获得可观的回报;英国的企业不需要技术更新也能靠垄断和殖民地市场攫取高额利润;英国的国民不需要像德国人、日本人那样勤奋也能名利双收。在这种氛围下,英国的经济迅速呈现“泡沫化”的趋势,离开了实业的支持,英国在表面的繁荣与强盛背后日益变得空洞。所以在受到一战的冲击后,英国甚至比战败的德国还要伤元气,在二战之前已经沦为二流国家,如果不是有地理优势的话,也许1940年就亡国了。 英国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当一个国家或产业本末倒置的时候,衰退或混乱就只是时间问题了。那么手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认为恰恰是在前面提到的薄弱环节:研发和产品规划,而成本控制能力则是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效率提升途径。 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必须通过R&D来进行发展,即便是在相当成熟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宝洁也会投入利润的16%进行研发。然而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手机产业却没有这样发展。手机行业的现状严重挫伤了那些梦想通过正规途径发展的公司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得不顺应产业中的潜规则。这意味着有很多人在透支产业资源,却很少有人去发展这个产业,一如很多人收获,很少人耕种,可谓“十羊九牧”。这种恶性循环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收益与损害的共享性,即过去所说的“大锅饭”。试想当一个人做了好事但不一定能独享,做了坏事却由大家分担的时候,又有谁会情愿违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呢? 所以顺理成章,目前手机产业的消极氛围,导致了诸多的问题。虽然目前这个产业整体上不缺乏资金,不缺乏技术潜力,而且由于有很多传统产业的公司转型进入手机产业,也带来了成熟的经验和经过考验的效率,但最致命的是这个产业缺少对上述诸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上述悖论。真正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没有被丰富的资源所眷顾,或者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受到上面提到的那种潜规则的制约,而不得不祭起功利主义的大旗。总之利与害的二元性,催生出了手机产业的自私、混乱、短视和违规行为。只有人消费,没有人建设,是不长远的。按照这种方向发展,手机产业早晚成为另一个彩电行业,其中的公司,尤其是研发公司很可能会像四川长虹那样只有价格战一条路可走,最终一年亏掉十二年“成果辉煌”的价格战所积累的血汗钱。 按照市场规律来优化资源配置在过去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就在于中国市场没有完全市场化,即便在已经实现市场化的环节也不够成熟。而且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种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即便发展得很完善也会周期性地失衡。所以美国对此的经验是由国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宏观调控,主要有包括制定产业政策、完善产业相关法规、国有资产介入、国家投资等方式。不幸的是针对手机产业而言,中国的宏观调控机构没有作好前述调控方式的任何一样,而且目前还没有看到很好的调控手段。其实国外很多产业也曾经遇到类似的问题:市场不成熟、政府调控失位等等,对此国外还有另一种解决之道——行业自律。例如美国的电影产业就通过“影评人协会”这种方式缔造了好莱坞的辉煌。 那么目前国内的手机产业是否具备行业自律的条件呢?我个人认为目前还不是完全具备,因为国内的和行业协会不同于国外,基本上都是半政府背景,毫无独立运作的能力与权威;而且国内手机产业的很多公司本身就是在违规运作,不太可能出于产业的长远利益考虑而做出改变。 基于目前的情形,手机产业的症结所在是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改变产业链条,会不会有可能扭转这一局面呢?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产业链环节分析: 从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罗列出对于目前产业链中的混乱: 1、 拥有技术实力的研发公司明显缺少资金实力,导致在项目运营中话语权薄弱,甚至只能跟随客户的要求亦步亦趋,不能很好地做好技术方面的本职工作,产品的规划能力更是难以培养出来。 2、 拥有资金实力的渠道商和终端并没有技术实力和产品规划能力,在尊重客户价值的大环境下,这些企业往往在一个项目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但实际上这些企业缺少运营整个项目的能力和经验。 3、 品牌公司拥有最全面的能力和经验,但是国家的过度保护使得这些企业同样能力不足,不能基于全面的能力和经验进行全面的管理,而且几年的资源垄断使得相当多的企业陷于功利主义而不思进取。能力退化、品牌不强、前后脱节、战略庸俗是我对大部分品牌公司的看法,其实就是核心竞争力不足。可喜的是,有一部分品牌公司开始在战略有所改变,从自主研发、整和供应链、渠道管控以及营销管理等环节上改变过去目光短浅的表现。 4、 整个产业的合作不默契,各个环节往往从本环节的私利出发,导致整个产业效率低下,甚至产业链脱节。从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各个环节都在单方面谋求利益最大化势必损害本已薄弱的产业链条。正如纳什均衡博弈中所描述的那样:“每一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会降低整体总收益”。这种近似零和博弈的现状不应该归咎于任何一个环节,因为是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导致产业链的游戏规则是不正常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