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品牌感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终于,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感觉到:外国的月亮一样也有阴晴圆缺,并不一定总是比中国的月亮圆; 终于,人们看到国际名牌,也学会了使用象审视中国产品一样的目光; 终于,中国的媒体也开始学会了把热炒的目标,从不痛不痒的去暗访某些地下话梅厂、榨菜厂,转向了与国际大牌一起成名。 无疑这是一种进步,而在这种进步之中,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2005年的第二季度,会成为洋品牌的黑色季度?难道是偶然? 审视这些品牌的触雷的直接与间接原因,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触雷是必然的。 因为冰冻已有三尺,出事是迟早的。 洋品牌危机:隐患形成质变 当中国的企业还没有真正的了解什么是品牌的时候,外国的各种名牌乘虚而入,把中国市场当作了最后的新大陆。 这些洋品牌来到中国的时候,头顶着各种光环:科技领先、工艺精良、国际知名、先进生活方式的代表…… 于是,中国的消费者开始了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而中国的传统名牌在洋品牌的蚕食下节节败退。 但是,在洋品牌一路凯歌的时候,已经暗藏了种种危机。 隐患之一:急功近利导致名不符实 “洋品牌”与“优质”并无绝对联系。企业的成败与其品牌理念和诚信经营有关,控制好关键的几点,本土品牌也是绝对的“上品”;反之,国际品牌若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忽略品牌形象管理,也一样是“劣质”的典型。 在进军中国市场之初,也许这些知名品牌还十分重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然而,但发现中国消费者的钱是如此好赚,还有大量的市场需要快速圈地的时候,许多品牌也开始“适应中国国情”。 在网上,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贴子,把日本某品牌的某款汽车的质量进行曝光,从透迹斑斑的排气管,到用纸板做的行李箱隔板,再到永远关不严的天窗,人们通过一张张照片,发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原来国际品牌也能生产出劣质产品。 我毫不怀疑这个品牌的在世界汽车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但是,当身处中国这个迅速膨胀的汽车消费市场,面对众多其他洋品牌的蜂拥而来,“萝卜快了不洗泥”也会成为洋品牌做选择题时的一个重要选项。 见利忘义是最致命的人性劣根,目光短浅是企业的经营大忌。洋品牌在从中国市场大把赚钱的同时,也留下了危机的隐患。 隐患之二:双重待遇歧视中国百姓 我有一位朋友每次出国,都要为太太带回许多某品牌的化妆品。其实这个品牌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大商场都有专柜,为何舍近求远? 一则,同样的产品,在国外买价格非常便宜;二则,同样的产品从国外带回来的比国内的质量要好,此观点有朋友太太的亲身体验作为例证。 不仅如此,一则关于日本汽车的顺口溜已经是人人皆知:一流产品销美国,二流产品销本国,三流产品销中国。 在中国消费者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的时候,也许对这样的双重待遇感触不深。但当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近,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品牌,一直没拿中国消费者当人。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