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届中国实战营销高峰论坛(三) 7 上页:第 1 页 主持人: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吗? 张先生:这主要是从技术的方面来进行解决,我们主要是通过电子商务来解决。在物流方面,我刚才说了ERP系统,现在说一下物流,现在说第三方物流很完善,我看到也有物流公司来参加这个论坛,我们跟中国任何一家大物流公司都有合作,但是都有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我们现在也采取了一些办法,采取段到段的模式,可能还需要修正一下,要在中间有一个很好的节点出来,设立一个大区域为单位,在一个大区域里,物流公司相对还是比较完善的,效率还是相对高的。现在的物流问题非常关键,因为手机行业价格变化非常大,有的时候货还在路上,价格就已经改变了。手机并不象大家想的那样,实际上利润也是非常薄的。物流、ERP系统、电子商务都是制约这种模式发展的很关键的问题。 在零售和终端管理上,我实际上没有什么话语权,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对终端方面也没有什么理解,刚才两位老总他们在卖场和零售终端上可能有更多的话语权。 主持人:象您说的,在管理上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正象是网络在前两年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代表的概念和观念,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确实有一些物质上的支撑,需要过几年才能跟上。但是这个观念是对的,可能在管理上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趋势、代表的思路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你手里掌握一万个终端时,假如格兰仕的俞先生也生产手机的话,也会对这一万个终端感兴趣,在那样的情况下,在上半场我们也提到过,继要兼顾代理商的利益,同时考虑某些产品针对商家直接对终端实行直供。面对有一万个终端的谈判对手时,要求提出必须直供,这时您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俞尧昌:亏本生意首先是不会做的。也就是说通过一万家的直供,使得流通或者是运营成本是降下来的,通过效率把成本降下来,我都可以做的。这对我们来说,说肯定要做,这不一定,亏本买卖我们肯定不做,前提是不亏本的情况下,比如说通过运营成本,我们经常说的扁平化,通过他们一个网络,迅速能够把这个市场覆盖的话,那作为我们企业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关键是他们的管控,价格管控、服务水平等等。因为他如果做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品牌声誉,这个都需要综合考虑。 主持人:也就是说不仅仅看到他们手里拥有的终端数,更重要的是管控能力。 俞尧昌:下半场谈到终端为王,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未来未必是,走到美国或者是欧洲,他们都是以产品为王,走到商场之后,产品是琳琅满目的,没有人销售的,你消费者需要什么,都是自己挑选的。我前面上半场也说了,每个厂商派出的促销员,都在误导着消费者,使消费者搞不清楚,再加上我们的竞争过份,终端的分量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了,因为企业要保量要有利益,等等,过去很简单,我们通过价格策略,要消灭竞争对手。现在有时候,价格就不一定管用了。苏宁的孙总在,他们知道在空调行业价格战略不一定管用,哪一个渠道、哪一个终端推你,哪一个就得益,就变成了实际上不是以产品利益为王,而是为终端为王。未来我的理解,今后的流通渠道实际上对企业是一个公共平台,就需要企业自己去创新,用最好的东西,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放在这里,如果斗不过人家,最后就会被流通渠道所淘汰。我的理解这样才是正常的模式。 主持人: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太理想化? 俞尧昌:不是,现在在美国、欧洲都是这样的。 家乐福的采购员就是最好的,又是最便宜的。你想象一下,作为商家来说,他采购应该就是采购性价比最好的东西,他也有生存的空间。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苏宁到处去采购假冒伪劣,活的下去吗?肯定活不下去。 主持人:孙总那里呈现出的问题,商品都没有问题,但是各个厂家的促销员在进行比拼。如果一个促销员没有了,都是顾客自己选,在中国短期内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俞尧昌:不是,在美国欧洲的超市里都是没有促销员的,没有人来误导你。 主持人:看来俞总对误导有切肤之痛。孔先生能不能给我们评论一下今天的话题。 孔繁任:我上午说了,我坐在这里表情有点不太自然,我们在评点经典案例时,其实奥秘都在厂家手里。我下午坐在这里更不自然,我干了这么多年的咨询,基本上都是站在生产厂家的位置上做的,天天都在琢磨,这里是生产厂家,这里是分销渠道,一会儿经销商的谈判地位很高,压了厂家的钱,恨不得就出现在座的各位,大规模的零售终端。然后大规模的零售终端,好不容易盼到了,可以把经销商捏一把了,但是他们更厉害,谈判的地位厂家低,价格各方面要求更高。所以每天是站在生产厂家来琢磨,怎样来对付经销商,怎样对付零售终端,零售终端好不容易进货了,我们就想展示的货架大一点。俞总又说了不要误导消费者,我们天天也是在琢磨怎样让促销员更多的做工作。 回到今天的话题,刚才主持人一上来,就说终端为王,来回说了两遍,我们这样的连锁商,是不是集中了消费者的利益和集中了消费者的愿望,消费者的权力?我在这里非常想讨论一个问题,终端为王,为谁的王?是为消费者的王,还是为生产厂家的王?所以我想这个问题,要么交给俞总,因为他代表生产厂家,还有下面有很多生产厂家,据我所知现在有经销商的联合会。我现在想把这个话题,交给现在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们来讨论。 俞尧昌:终端为厂家还是为消费者,我的理解应该首先是为消费者。 主持人:我理解孔先生的意思是为厂家的王还是为消费者的王? 孔繁任:是当了消费者的王还是当了厂家的王? 主持人:到底是控制了消费者还是控制了厂家? 俞尧昌:应该这么说,我的个人理解不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作为终端来说,我们制造业来说,流通渠道它站的位置,事实上他们现在为了竞争,他们也是挖空心思要把所有的消费者拉到自己的店里来,比如说苏宁和国美要竞争,通过价格那怕是一块钱的空调、一块钱的电饭锅都会做,目的就是吸引消费者。 主持人:从这个意义来说,还是为厂家的王,消费者控制厂家。 孔繁任:挟消费者控制厂家。 俞尧昌:跑的量多了,最终跟厂家谈判的筹码就多了,也就是说人家说店大欺就是这样。 主持人:那么就是店大欺厂。 俞尧昌:有些大企业,比如说世界第一,我可能对小的可能是厂大欺店,也有可能。但是不管怎样,关键是要消费者来买你的东西,终端是你展示每个企业的产品竞争,所以谁为王?我的理解今后就是产品为王。我还是回到我的主题上。 今天比如说苏宁,格兰仕和苏宁联合起来,排挤其他的竞争对手,你说对消费者有利吗?实际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厂家也是受到损害,苏宁同样也受到伤害。我是个人看法。如果是消费者走向理智。所以走进沃尔玛或者是家乐福,在国外是没有人促销的。但是在沃尔玛,同样也是凭着二千或者三千多个网络,对制造企业的压力就是很大了,所以小企业一般都搞不起来,他们到我的企业工厂审查两年多,家乐福也是要两年,有很严格的一套东西,要进行工厂审查,符合他们的标准。作为我们企业来说,也有一个好处,为什么?虽然它可能理解他是王,但是它实际上促进了我的管理水平,我们也欢迎它。比如说我们曾经跟GE公司OEM的时候,GE公司也是经过家乐福两年时间的考察,格兰仕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变成了世界工厂,所有全世界的标准就集约到我们的工厂,我们的企业要生产下去,管理水平自然而然就要一步步的提高。所以虽然它为王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不是为寇,但是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在迅速的提升起来。 主持人:俞先生能够把别人对你施加的为王,说的好一点是控制力,说的不好一点过去的词淫威变成动力。可能俞先生吃了促销员的亏,所以始终对促销员耿耿于怀。 终端为王,到底为谁的王,我们听一下其他嘉宾的意见。 王敬:我说这个为王的事很滑稽,商家还是厂家,都没有必要为王,我始终步不太赞成这个话。商家和厂家是共同协作完成对消费者的义务。为什么说是协作呢?现在第一个阶段,还是牵涉到成本、规模、效率,淘汰一些不太有效率的。在品牌管理阶段,事实上来说,我们工厂和零售商一起来选择货架,到底货架资源怎样给工厂,管理的思想是以顾客为导向,必须要承认两个事实,生产商不完全了解顾客,零售商也不完全了解顾客,我们必须站在一起了解顾客,通过一定的管理方面来形成品类的规划,包括定价都在里面。剩下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事。前期肯定要淘汰一些,品类里的工厂如果有三十佳或者是一百五十家等,肯定做不了,肯定有相对少的人来做品类管理。第三个阶段是要把蛋糕做大,就是激发热情的阶段,一个杯子里的游戏,不过是大小而已,激发热情的阶段,把蛋糕做大,他的品牌组合和零售商的品牌定位相关联,我开的店就是这样类型的店,我们希望顾客来到店里。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叫战略性的消费者管理阶段。这四个阶段应该说在欧洲,很成功,都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在中国还是在第一个阶段,在做这个东西。我一直在强调供应商和零售商一定要合作,某些打来打去没有什么意义。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通过相赖性的,你的产品在万佳卖,占我万佳销售比例的多少,如果我不卖他的产品,如果他损失1%,我损失5%,肯定不好。所以这就是一个博弈,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相对份额比较高,都会比较大,小的相对比较低的,谈判地位就会比较弱,压力肯定会比较大。 零售商也是一样,我和格兰仕一起合作,和宝洁公司或者其他公司合作,都有相对依赖性,不管怎样,都要到谈判桌上把事情谈清楚,怎样从顾客的角度把事情完成。 主持人:虽然王总张嘴很多洋文,但是还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为贵,但是和为贵是一个结果,假如说过去是厂家为王,从来没有渠道为王,或者终端为王的时候,根本你们没有办法坐下跟他们谈,只有你们有了为王的机会,大家才有机会坐下来谈。 俞尧昌:事实上厂家和商家,从来不是竞争的对手,我们的前提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商家,因为他们是和我们站在一个战壕里的,我们的竞争对手是生产跟我们同类型产品的敌人。 主持人:我看今天很好的达到了和为贵的结果。 今天的论坛正在进行网上的直播。我们看看网易的商业报道的网友的问题。 网友:苏宁、华润这样的商家通路费是怎么处理的?象格兰仕这样的厂家,难道就没有意见吗?今年的营销创新在渠道和终端方面,是表现在哪里?能否请各位嘉宾总结一下? 主持人:好,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孔繁任:我为什么把口子一绕绕过去,终端究竟是为谁的王,今天的主题是渠道变革、终端为王。生产厂家从来不这样说,我们的工夫和决胜都在终端,重视终端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一绕绕到终端为王之后,我们今天的网上观众也好,或者是现场的观众,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干零售业的,刚才王总几位老总讲的很专业,中英文一结合,基本上就可以讲内部业态的衍变了。但是更多人是关心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厂家和终端的关系,中间的渠道和终端的关系,所以刚才网上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了。 孙卫民:终端为王的术语,是最近才出来的概念,早期叫终端拦截。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象长虹的崛起,是通过借助于大的渠道商,迅速的铺全国的二三级的网络,一下子就把销售量以几何数的激增。广东的企业就没有很好的机会,来借助于国有的大的商业企业或者是批发企业,象TCL等企业,就开始在一些省会级的市场、二级市场等建立自己带有直销性质的分支公司,也做一些批发,也做一些零售。TCL的崛起,应该是在九五、九六年之后,在这个期间还有海尔,通过比较廉价的方式培育自己的品牌,在一些百货的商业里建立自己的连营店,也类似于终端一样。 海尔和TCL这两个企业,一个黑一个白的成功,对整个家电行业有非常典型的示范效应,大家都开始注重终端的建设问题,直接的后果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广泛的零售渠道网络的建设,比如说后期的美的或者其他的企业在二三级的企业,甩开批发商,直接收编零售的渠道。另外就是在城市的市场上,开始把好的渠道派自己的促销员进去掌控终端,这是从九十年代初期一直到九十年代末,到目前为止,还有这样的倾向。 但是现在终端为王的概念,味道变了。实际上思路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很多的商业自己是做了那么多的商业,捧着金饭碗不知道它的价值,被工厂启发和诱导了,认为零售这个东西还是最值钱的。 主持人:突然明白了工厂求着我,原来不知道。 孙卫民:工厂对渠道的建设非常重视,实际上提升了零售本身的概念和技术。随着最近这几年走零售连锁化之后,零售的概念转变了,不是简单的一个点,而是一个网一个面了。这个时候形成了一个新的势力了,就是工厂面对的不仅仅是小的零售商了,所以这就是在某种意义上,商业是借鉴了工厂的营销策略和思路,从营销的思想上,工厂是领先于商业的。等到大家讲起终端为王的时候,已经是承认了商业,尤其是连锁的零售商业,已经作为企业和品牌来跟制造业进行对话了。不光是觉醒,而且是崛起了,成为一种新的体系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今天这个概念,我还是同意王总的观点,从零售上,或者是从渠道上和制造上,它本身是一个供应链之间的前后连接的环节,应该说谁也离不开谁,会出现竞争,会出现一些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主要来自于,我觉得首先是来自于外界的因素,比如说突然有一天卖了别的品牌比较多了,心里就有想法了。或者我在卖格兰仕的时候,我的对手也在卖,心里想怎么突然他的促销又比我多了,价格又比我好了,可能格兰仕又有想法了。我们叫婚外恋或者是第三足插足也好,这是一方面的分歧。 另外一个分歧,就是所谓的利益怎么分配的问题,从过去来说,供不应求的阶段,肯定对定价各个方面由工厂来决定的,包括对供应商的利润,都是由工厂来定的,这时候我没有风险有钱赚,大家不计较这个东西。一旦整个的供大于求时,首先是消费者强势,我们大家都要听消费者的,听消费者对服务、品质、价格的要求,不管是制造商也好,或者是零售商也好,大家都会有生存利润危机的压力,这个时候肯定在利益分配上就开始计较应该怎样了,我觉得在零售行业里,至少在决定价格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和思路。有一种是以零售强权的单边主义的观点,我就是代表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要的就是最低的价格,要最好的产品,所以我代表消费者,你工厂应该给我最低的价格最好的产品,拿到我这里之后,也是这样的买法。这种逻辑我本人并不是特别赞成,我们确实是要代表消费者的利益 ,但是消费者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就是丰富化的,我们工厂也好,渠道也好,最终的利益来源是从消费者这里来的,所以说我赞成第二种方法,第二种观点,我们跟工厂应该是做同谋的,一起合计起来算计消费者,从消费者这里赚钱。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