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届中国实战营销高峰论坛(三) 7 上页:第 2 页 网易:孙总能不能直接回答网友的问题? 孙卫民:从我们企业的观点来说,作为商业企业的零售来说,我们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协同的关系。网友问的通路费的问题,在目前的商业企业里,有成本有利润,或者有收入有支出,收入里有营业收入有营业外的收入,有这样的概念。营业收入就是我的进销差价,营业外的收入比较多,比如说促销、广告,或者是有人叫进场费或者叫什么也好,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理解呢?我觉得都应该理解为渠道本身的利润,就是说你拿工资也拿奖金,这都是你的收入。 所以我们不要把这个东西,现在就是刻意的区分,你买的进销差价是应该的,你得的其他的非营业外的收入就是不应该的,这个理解我认为本身是狭隘的。实际上在真正的很多过去做批发的,尤其是做批发的企业,进销差价很多都是倒挂的,有些零售商也是这样的,怎样生存呢?就是通过返利等,来分担成本。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东西,关键在于这两个同谋之间,本身有没有协调好。我有渠道的支出,但是有没有得到我的利益,得到了我的利益我就觉得是合理的。 王敬:我们还没有把通路费没有看成是营业外的收入,是直接放在成本里考虑的。其实通道费本身来说,必须把概念搞清楚,因为通道费里很大一部分,刚才孙总也强调是合理的部分,比如说象宝洁公司,事实上是生产商和销售商一起计划这个产品通过增大,比如说顶一个销售目标,在这个店里卖二百万,在二百万以上有一个累计的奖励。另外就是物流的费用,刚才刘总也讲了,降低了你的物流费用,当然我要收我的费用了。但是我认为新品进场还有端架的费用,可能是比较麻烦的,其他的费用大头都是比较合理的,在中国新品进店和货架,这里面有资源的问题,但是门店和货架的资源是有限的,大家都想摆出来,因为卖的好啊,中国每年产生很多新品,都进来我们门店摆不下去,所以有一个限制性的标准,有的资源能够进入,有的资源不能进入。我刚才强调了品牌管理,生产商和销售商通过资源管理,我完全可以放弃进行的费用,但是是不是堆头就可以产生顾客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如说格兰仕是顾客喜欢的,我就放在那里,不收费用没有问题。在长期的一段时间里还没有走过第一阶段的时候,这个收费还是有的,我在美国做零售商时,是不收费用的。但是我们现在还在第一个阶段,这个产品摆在这里,资源就是这么多,该收还得收,就是这样。 主持人:王总说和为贵,但是还是磨着刀说和为贵。 俞尧昌:首先是回答网友的话,我们跟商家之间的关系,从目前来看,有一些对商家也是又爱又恨,肯定有摩擦,没有摩擦是不现实的。这种摩擦我的理解,认为都是理性的,尤其是今天两位老总谈到的观点,过去家电的价格卖的贵,摩擦大就能够消化,现在没有利润,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竞争加剧之后,这个空间越来越小了,他们要超出发展也有一个积累的问题,所以矛盾就来了,肯定就会变相各种名头收取各种费用。我的理解是正常的。 刚才王总说美国不收,但是美国的零售价是加一倍的,但是在中国肯定是做不到这个水平的,也就是说他是包括从我们厂家交货到东西出来,中间它是讲一倍左右的,一个一般的咖啡屋,一杯水的价格,中国的零售价跟他们的零售价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是以美元计算的,这样就差了很多了,显然空间就不一样了,当然就不收堆头费了。所以我的理解是各种手段,以达到一种平衡。什么叫合理什么叫不合理,实际上谁都说不清楚,只有在竞争的过程中,他无形之中会达到一种基本的平衡点。如果这个平衡点一旦有发生失衡,我们的摩擦又开始了,达到了一定的平衡,我们的摩擦又基本没有了。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主持人:非常不容易,一方交了钱,还要表示理解。 孔繁任:事实上对生产厂家来说,终端还是两个平台,一个是销售平台,销售平台比较容易接受,另外就是终端对生产厂家来说是一个沟通的平台,要通过零售终端跟消费者沟通,货不上架机会都没有,货上了架,大品牌在上,小品牌在下,一到超市看就可以看到高露洁占三分之一,其他的牙膏合起来三分之二,这样就很厉害了。所以进到商家里,就要比堆头、货架的大小、位置等。所以很容易理解生产厂家要拼命的派导购出去,象酒店也是一个终端,不进导购根本卖不动。另外就是广告的拉动,对终端来说作为销售的平台比较好,作为沟通的平台就非常的困难,就有了一个谁为王的问题。 主持人:现在回答一下网友第二个问题。 孔繁任:我觉得渠道创新是三国演义越演越烈。生产厂家在吃够苦头的时候,又开始动脑子了。刚才我觉得苏宁的老总说了一句大实话,不是共同与消费者为敌,但是我们共同要对付的是消费者,这个问题没有错。 另外就是讲到欧美终端的模式,有一个问题,俞总刚才说的,我们刚刚跟美国合作完成了一个研究课题,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敏感问题,美国的消费者远远没有中国的消费者那么对品牌在意。所以既是销售平台又是沟通平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量的医药企业来收购零售终端,他们想越过现在大型的连锁零售平台,来自建零售平台。刚才王总说了很好的东西,专业化的细分出来了,够专业之后我们再专业化,所谓久分必和久和必分。所以还有一阵循环之后,还会出现新的格局。 听众: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今天上午我们评选出的十大营销事件,我们很关注的是市场操作的层面,没有关注到商业模式本身创新的层面。回归本位,生产商把产品生产的又便宜又好,零售商把产品卖的又快又省,我希望诸位老总在未来的时间里,回归到本位上进行商业模式的真正创新。 主持人:谢谢,您对他们提出了一个希望。 听众:关于渠道的变革,将来的三年五年,IT可能也是象中域电讯一样独立出来,在这三五年里,你们是抓还是放,如何决定渠道里的IT产品?洪利多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国,你们是怎样看待的?是加大力度还是放弃? 孙卫民:作为刚才王总所说的,商业我们都研究品类,品类延伸和品类经营,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顺势,有时候我这个专业性强,我们肯定要把这个品类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延伸品类,做大品牌。但是如果品牌不能整合,采购供应不能跟上,这说明就要有专业化的形式来做了。 刚才您说到IT和外设的产品,实际上我们在从二千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要到国外看,跟我们业态比较相似的,日本、美国、韩国在干什么,他们做的比我们早四到六年的时间,经营的模式包括经营的品类等。所以说我们能够看到国外所做的东西,肯定都是我们现在都要做的,包括这些年我们从空调家电到现在提出三极电器等等的概念,都是在做准备。 主持人:苏宁将来有可能做专业化的板块吗? 孙卫民:商业上的发展,首先是专,在专的过程中进行高度的集成。我认为在这里面,不是在于我们要不要这样做,关键在于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消费者他对于我们企业的定位。比如说品类延伸,我从空调延伸到家电,大家觉得很容易理解,包括我的上游所有的供应厂商都是在这样做的,包括传统的厂商之间也在做相互的渗透,比如说联想原来做电脑的,现在也是在手机等等,他们的这种延伸大家并没有觉得很扩张。我觉得这种延伸肯定也是要做的,对于苏宁本身的品牌,我们觉得也是顺势的。我现在还不能够界定这件事,如果做百货,我觉得肯定就不太好,人家可能觉得这个跳跃有点太大,消费者的认同上会有问题。 王敬:我的回答比较简单,如果苏宁比我卖的好,我就让苏宁卖。我比较放松这个问题。 听众:我是《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我想替广大的中小厂商问一个问题,还是围绕终端。刚才王总已经说了,厂商和零售商之间要合为贵,而孙总没有必要把通路费用单独对待,象一个人领工资和奖金一样。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中,中国还存在大量的中小厂商,中小厂商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生存?象今年六月份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上海的炒货协会向家乐福叫板,我的东西在你的商场里卖的越来好,但是我的利润越来越薄,怎么办? 主持人:大家都在同情弱者。 王敬:优化就是达尔文的原则了,就是这样的道理,零售商业有中小型的,小型的零售商或者是小型的生产商,只有更快才能活下来。象我们这样的零售商,可能会比较慢。从长远来说,现在大的和将来十年来看大的,可能不一定,零售商里可能也会有淘汰,因为大家不是来开慈善会的,大家都和平共处,你握手我握手最后走了。 主持人:其他到最后,王总根本不是和为贵的。 王敬:商业规则是残酷的,最后结果是这样的,零售商最后有十几家,我刚才说了,可以更快的寻找不同的定位和差异化,批发商和零售商是一样的,大家站在小的零售商和生产商的角度看问题,实际上小的批发商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今天是小的零售商,坐在这里可能也是比较可怜的。只有优化了才能更好的服务,才能生存下来还能壮大,如果不快就死了,淘汰的过程就是使供应链更有效率,对顾客更好,这是任何人都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 主持人:谢谢。 孙卫民:首先我认同王总讲的,市场竞争肯定是双向的,对制造商也好,对零售商也好,大家都要优胜劣汰,都要形成规模,当然小规模也有细分、专业和个性化的东西,有自己的出路。刚才讲的,好象有对零售商的指责,大家用的字眼,是不是从上游里收取费用,对这个问题,我想有标准的问题。首先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大家都要有资本的投入和产出,社会要有公平。另外就是人力资本,我们人本身的工作强度、工作投入所得到的回报,也应该有一个公平。其他的商业我不太清楚,百货或者超市是怎样的概念,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家电领域里,这种悬殊还是非常大的,包括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悬殊还是非常大的。举一个例子,前两天,我家里人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对话,里面有工厂企业,里面说了一句话,“我们企业里年收入一百万的人有一百个”,家里人问我你们企业里有几个。我说我们公司到目前为止,一个也没有,当然我们企业创始人除外,他作为投资者除外,真正拿工资的人来说,到目前为止是一个也没有,我们有三万多人,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企业的人数了。我想这就说明了里面差异的问题,谁是弱者?是很明显的。 俞尧昌:我首先表示抗议。 为什么?他说的这家企业我看过,这家企业不等于所有的家电行业。 主持人:俞总的意思是不要误认为是我们。 俞尧昌:如果你了解这家企业是怎么一回事,真正的了解它,你们就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一样。谢谢大家。 主持人:关于这家企业是不是有一百个以上的百万富翁,我们下次讨论。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到这里。上半场我们也提到了中小企业,下半场也有人提到中小企业,从社会公众来说是同情弱者的,但是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讲,一方面就是市场竞争,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但是这个市场总会留下一些空间,给灵活效率高的中小企业留下机会,包括场上的几位代表的企业,其实我们可能想想,几年之前,十几年之前他们也是小企业,甚至可能还没有,想想十几年在他们所在的领域的大企业,可能已经没有了。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效率带来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需要太多的为中小企业担心,而且今天的话题从中域电讯开始,一年之前我们都不知道有这样一家企业,但是一年之后,就有了新的模式,有了新的机会,他们自己抓住了新的机遇,迅速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我想市场的变化,社会的前进既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也不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发生。非常感谢嘉宾,也非常感谢今天的听众。谢谢大家。 “南中国实战营销论坛”是集举办近百场论坛大会深厚经验的广州“益策学习机构”倾力打造的知名品牌。已成功举办20多期,正以每月一期的速度成熟发展。其年度论坛——中国实战营销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2届,是国内营销界品牌突出、影响卓著的盛会。本论坛信奉“来自营销市场最前沿的声音是最权威的声音”。每期针对营销界大热话题,邀请营销界风云人物,聚首南中国营销职场精英,旨在分享实战经验,研讨变革对策,把握营销走势,促进企业成功。联系电话:020-87518572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