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人情归何处? 7 上页:第 1 页 工业经济时代------懵懵懂懂无情的营销人:无情未必真豪杰 中国的营销思想应该是从八十年代启蒙的,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得以广泛传播,此间中国的营销人主流是处在一个“无情”的时代,此阶段营销的工作主要是满足消费者"量“上的需求;营销人的经营观念从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再到初级的市场营销阶段依次发展但又参差不齐。这时营销人的工作主要是就产品卖产品,除了在设计研发产品时想着顾客需求以外,其他时候所有心思想的几乎都是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 此时的企业经营还比较粗放,他们的产品策略大都以成本为导向,价格策略中那些艺术定价之类的技巧性价格策略此时倍受推崇;促销手法处处投射着以销售为重心的"不负责任"的痕迹.一切的一切都可用"无情"两字敝之. 随着短缺经济时代向过剩经济时代转变,“无情”的营销人渐渐进入了"商品化“的陷阱。买方市场的完全形成和激烈的竞争迫使营销人开始对"自己所追求的恋人”用心和用情,因为不如此“失宠”将会成为必然。 无情未必真豪杰,营销人懵懵懂懂的无情时代即将寿终正寝. 服务经济时代-----“挖空心思”多情的营销人:服务成为产品以外的产品 为了跳出商品化陷阱,企业发现了以前被他们忽视的服务的价值,于是一些精明的制造商将商品与服务进行捆绑销售或者免费提供一些服务项目,为顾客提供产品以外更多的增殖服务成为了新的竞争点。营销人为了提升服务力开始频频使情,中国营销人的多情始于亚细亚,止于海尔。 八十年代末的中国商业还残留着浓浓的短缺经济时代的"风范".走进每家商场,等待你的大多数还是死气沉沉,白眼相待.1989年创立亚细亚商场的王遂舟开始将系统的服务理念导入现代企业的运营中去,开辟了中国企业新的服务时代.他创造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营销模式象急风暴雨一般助其攻城掠地,横扫中原.亚细亚人的服务象一缕春风,熨贴和抚慰着每一位消费者的心. 从此服务成了商家克敌制胜的一把重要的利器,服务成为了一种产品以外的产品。 如果说亚细亚是服务理念之先河的开辟者,那么海尔则是服务理念的完美演绎者,她把中国企业的服务推向了极致。现在服务已经成为海尔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尔在服务上的"用心良苦"简直到了让人感动的地步.服务一方面成为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手段,一方面又在加重着企业的经营成本,海尔完美系统的服务背后是其雄厚的综合实力的支撑。海尔的“多情”并非是人人都能做的到的。以至于很多望尘莫及的中国企业叹为观止:“海尔学不了”! 当服务经济已经接近极致, 当“挖空心思”的多情已经让众多营销人不堪重负时;企业经营者一边感慨着"多情却被无情恼”,一边又迎来了另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体验经济时代------"善解人意"煽情的营销人:体验成为服务以外的一种服务 同质化时代的到来,营销人不知不觉间又给自己挖掘出了一个“服务化陷阱”.此时体验经济姗姗而来, 成为21世纪企业增强竞争能力, 获取竞争优势的新焦点.从"商品化陷阱"走进"服务化陷阱",从满足消费者"量"的需求走入满足消费者"质"的需求后,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让整个战场上恶仗连连,营销人厮杀的疲惫不堪。 此时经营者发现单纯的利益需求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心, 而能满足消费者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才能与对手拉开差距.从"量"到"质"再到"精神"需求,营销人渐渐步入一个煽情的体验营销时代. 体验是消费者对一定的刺激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是人的基本体验,是一种感知,情感,意志,想象,回忆,直觉等心理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心理活动.体验能帮助人达成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体验营销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一个精心而难忘的体验,通过这一体验过程给消费者留下一个完美而深刻的回忆,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物不断刺激和勾起消费者对体验回忆,通过与其他人分享体验中愉悦和美好的感受来达到满足他们内心精神层面的需求. 体验的设计在很多的时候是一种艺术,艺术是需要煽情的,正如让观众感动和共鸣是艺术创作者的职责一样,让顾客感动也就成为了体验经济时代营销人的使命.然而遗憾的是不论艺术工作者还是营销人,他们煽情的本身都具有着很强的目的性,都无法摸拭去那种人为技巧的痕迹. 我们中国的名曲《二泉映月》曾被日本的世界名指小泽征尔称为:"天籁".第一次我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并没有强烈的感动,等后来仔细的看了阿炳的身世和故事以后,再听就是另一种的感动和唏嘘.因为这首曲子完全是阿炳的一生真实遭遇的宣泄,句句吐露出了他的屈辱遭遇,生活的窘困和对生命的抗争!在每次外出,特别是客居宾舍之时;在夜半,山风,残月,乡愁之中,联想着他的故事,聆听着他的曲子,不由自主的会进入阿炳的世界,随他苦,随他乐,随他叹息,随他抗争....... 难怪小泽征尔听完以后无限感慨的说:"这首曲子必须跪着听"! 一个民间“瞎子艺人”的真情倾诉让这位世界级的艺术家从头到脚的折服了. 再后来行走在不同的城市,常常在车站码头遇见"新时代的阿炳",这些瞎了眼睛的街头艺人象阿炳一样牵手老伴,拿着古老的二胡一路走来.他们从神态到举止再到演奏都极力的模仿着阿炳.虽然也不乏碰到过手艺不错的"模仿秀",但他们的《二泉映月》和买力的煽情演奏却无论如何都触动不了我的心.每次从他们身边走过留给他们的一些"聆听费"也是出于自己对阿炳以及阿炳曲子的尊重而绝非现时的感动. 这种有目的煽情所留下的人为痕迹成为了营销人将沟通推向极致的永远遗憾. 就这样二十年间,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中国的营销人趟着中国市场的水走过和行进在无情,多情和煽情的时代...... 当我们几千万的同仁都在殚精竭虑,"善解人意"的玩弄技巧的时候,慢慢的我们又再即将进入另一个"陷阱".一种与人性相背的“玩弄技巧”的“陷阱”。当我们未来的体验营销技巧越来越透明和无法推陈出新的时候,市场对真情的呼唤将会愈来愈浓。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