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趋势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趋势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10-26, 作者: 谭晨辉, 访问人数: 2986


  WEB2.0这个词最近比较火,很多人为之呐喊,让人不免回想起多年以前互联网发展的种种热潮。然而,第一代中国互联网的弄潮儿已经渐渐老去,早有的种种狂热已经不再。面对未来,我们不免有许多困惑。未来需要我们大胆的幻想,需要我们努力向前,更需要我们理性的分析与透视。  

  一、变革之中酿商机,改朝换代唤英雄

  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因为世界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互联网同样如此。错过第一轮互联网狂潮的人们不用遗憾,只要你拥有超越常人的思维和勇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与挖掘,今日的你同样能够在互联网中挖掘到金。不过一定要记住:简单的模仿那些大胆先行的“英雄”们,这招已经不太灵;同时,想要投资商们狂热地向你扔钱,生怕你花钱太慢,也是不太可能。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深入的发展阶段,但同时又受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消费者需求的深入和偏好变迁等等要素地推动,处在不断变革之中。

  同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中国现今的互联网依旧涌动年轻的激情。1999年,约瑟·费尔萨和戴夫·山姆尔把自己的互联网电台以3.2亿美元卖了给美国在线。去年,他们又回来了。费尔萨说:“我觉得现在发展时机到了”。中国昔日的门户英雄们已经在感叹门户的价值远去,而那讨伐微软而成就大名的方兴东终于修成正果,成功地完成从批判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换。博客中国获得了软银的青睐,方兴东最近也忙着利用那些网络名角去抓住人们的眼球;广东两个年轻人独辟蹊径发挥原始的互联网免费精神,建立“3G门户网站”并且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用户量在短时间超过了100万……

  与第一轮有所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互联网去掉了很多非理性的狂热,但依旧生机勃勃。在这个时候,选择互联网也许就能成就一生的梦想。但是,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机会到底何在?

  两条主要的线索在缤纷的现实里面若隐若现:一条称之技术;一条称之谓消费者需求。这两条线索往往缠绕在一起,让我们纳闷儿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不过,交替的上升却是事实。交替上升的背后是在商业社会里面永远的主题:到底如何赚钱?在这种复杂的快速变幻之中,原有的商业模式也受到挑战,成功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面前,只是短暂的一瞬。老英雄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新的变化也给试图成为英雄的创业者们机会。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英雄人物。  

  二、退下神坛互联网,务实应用方是道

  互联网的余热依旧存在。人类的头脑集体发热其实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对于新的东西的出现,我们一方面变得非常恐惧,另一方面又往往幻想得过为美好。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把事实与作用过分的夸大。互联网经历过第一次的集体发热之后,现在已逐步回归正常温度。

  Hao123等个人网站的发展,BOG预示互联网走下神坛,个人力量的崛起。而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深层介入,使得互联网越来越不像互联网,也就是企业在营销工作中可以利用的一个手段而已。退下神坛的互联网,让我们发现其实互联网也就那么回事情: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

  it168的老板不承认自己是在做电子商务。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混合模式(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沟通优势,与其他传统销售模式相结合),是大多数企业应该采用的方式。国际出版大鳄贝塔斯曼和国内的当当都建立了实体的会员中心店,这种会员中心店也成为一种配送和服务中心,弥补了单一的网上购物方式的不足。在去年也出现了一种专门针对智能型社区的零售模式,被称之为B(零售商) to B(地产商) to C(消费者),就是在零售商和地产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或服务中心之间搭起一个高速运作的平台,来面对小区内有效的消费群。这种小区网络采用高速宽带网络,把几家商场提供的商品导入一个销售页面中,客户在小区内订购后,商品即以最快速度送至物业管理公司或服务中心,再由其送至住户家中。这种B to B to C,就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和物流配送的整合,利用网上购物的信息优势,并结合了实体社区小店配送的便利性。

  三、照搬老外不太灵,中国特色正凸现

  不可否认,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代甚至是现在,在互联网领域干的很多事情都是把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东西照搬过来。yahoo成为中国门户的标杆,google成为中国搜索的努力学习对象,韩国的东方blog也让我们看到东洋的胜境。“老外”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这一切,在一百多年前那场到底谁为体,谁为用,是否需要从骨子里面来个根本的改变的争论之中已经尽情地展示。不管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完全的照搬这条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而成功者,往往都是将学习别人与基于本土市场的创新结合得很好的那些企业。即使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东方人,中国人,本身的民族文化的差异,互联网发展环境的差异,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差异,也是逃不开的话题。这种差异,在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背景下,更加凸现。中国特色,这个已经被说通俗了的词汇,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上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

  小小的短信,救了中国门户们的命。一个高中未毕业的“土人”,在没有撰写任何商业计划书的情况下,居然也能成功获得国外的风险投资,创写了中国甚至世界互联网的奇迹。baidu在中国市场上胜出google,与其对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的深入了解密不可分。盛大,这个新时代的中国互联网榜样,不仅让中国人自己吃惊,也让老外吃惊。中国特色,让我们明白,在把老外的东西搬过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也让我们看到,基于本土市场深入理解基础上的创新之路,虽然艰难,但是是非常有前景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网民的数量也“超英赶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希望,某一天,中国的互联网英雄,成为全世界互联网人士的学习榜样。

  四、融合表面很光鲜,利益博弈栏难拆

  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背后,是市场,在市场的背后是社会规则和商业规则。在互联网的发展之中,单单有技术和市场这两个要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互联网的长远发展,必然要同电信网,要同家电等产品结合在一起。3C融合,是一个烂苹果的词汇,但真正的融合,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之中。Iptv中的电信和广电之争,提示我们,融合,要突破的障碍太多太多。不过梦总是可以做的。在NGN、VOIP、3G、IPTV这些时髦技术词汇的冲击下,技术上的融合,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比如3G手机上,就可以看电视了,同时3G也受到WIMAX的冲击,有人说可以完全取而代之。其实融合,在技术上实现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与之相比,更难突破的是如何获得消费者的亲睐,是政策,是背后隐藏的商业利益。

  在融合之中,我们看到各方力量的身影。google推出Gmail不久,微软也提供了相应的Wallop试应用。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我们也看到微软和诺基亚的各自的标准。融合,从不同维度前进的企业,有着不一样的视野,巨头们都在想象沿着自己的路线去整合对方,鼓吹自身路线的美好前景。在标准成为最为卖钱的东西的时候,企业都愿意去建立基于自身优势的标准,并幻想据此而一统天下。互联网与IT、家电,这不同的行业,向中间并拢的时候,声音嘈杂,步调并不一致。

  此外,政策管制,依旧制约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通过Skype点对点的免费软件,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实现高质量的语音通话。通过Skype,用户可以免费享受电脑到电脑的网络电话呼叫服务。Skype新推出的SkypeOut服务,实现了互联网用户与电信用户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PC拨打全球各地的固定电话,而且费用大幅降低。Skype的盛行让传统运营商感到不安。在中国电信市场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虽然现在tom与Skype在中国市场上开展了合作,回想个人IP电话吧的命运,不知道能够走多远。又比如,移动数字电视上行时走中国移动等通讯网络,下行时走广电系统,这是最科学的做法,国外也多采用这一模式。不过,中国目前仍旧是广电系统与电信系统相互割裂,互不允许进入,从而妨碍了中国移动数字电视的推广速度。

  在新技术和新应用对于传统势力的造成致命冲击,损害其既得利益的情况之下,新技术和新应用也会受到传统势力的强烈回击。在中国现实的商业环境之中,互联网与其它领域的融合,必将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拦。关联方的协同并进,政策的制定者适时地推动,既得利益者的明智选择和前行,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是福音。  


1 2 3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2篇)
*3G门户,高效实用的手机移动营销 (2006-05-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格雷)
*2005年中小企业互联网营销趋势探讨 (2005-06-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晓亮)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