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经营观点 > 《论语的管理智慧》绪论:为什么是《论语》

《论语的管理智慧》绪论:为什么是《论语》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12-08, 作者: 马千里, 访问人数: 26586


7 上页:第 3 页

  (九)责任问题

  《论语》主张的实事求是、勇于负责的精神至今也是难能可贵的。出了事情,孔子要求先从自己找原因,“君子反求诸己”,反躬自问,而不是推卸责任。颜回就以“不迁怒”而受到孔子表扬,所谓“不迁怒”就是不去把责任加给别人,对别人责备不已,而把自己摆脱干系;不仅勇于承担责任,即便确实没有自己的责任,也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还更说“吾日三省吾身”,把“自省”当做和一日三餐一样的重要了;在对待别人的责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格律己,宽以待人。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是纠正错误减少损失的前提。对待错误,孔子很大度地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错了就改,就算不上错了。还说“过而勿惮改”,都是在鼓励人们不要怕犯错,不要不敢承认失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明确地说改正错误是一件大好事。并且“更也,人皆仰之”,承认和改正错误不仅不会让人看不起,而是更加令人敬重的事。

  自责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更其重要的是发现错误的能力。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关键字是那个“能”字,“能见其过”未尝不是一种能力和态度,并且是超乎寻常的能力和肯于“自讼”的态度。即便一个人有能力和水平辨别是非,但如果眼光总看别人的短处,事事认为是别人的责任,也一样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论语》时时在提醒人们对于“学”的重视和追求,惟其学,惟其修为,才能够提升素养和学问,才能够和敢于发现错误而最终改正。

  (十)企业和社会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学的功用和目标的看法,那就是把学问用于社会实践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孔子终其一生就是在做“志于道”这件事,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能力的实现,是一种由个人到社会,由家庭到国家,由政治到道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体现了个人和国家、社会道德规范的和谐统一。

  孔子要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个人的作为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企业也是这样,有人说企业是个追求企业利益的组织,其实企业利益的实现并不是违背社会道义的,恰恰是对社会利益的贡献。反而是那些违背社会道义的企业行为受到谴责,直至被公众所抛弃。这一点上,正好说明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性。

  孔子一方面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制约性,要求个人顺应社会需要,遵守社会规范,以社会为本位;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对于个人的依赖性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能动性,倡导人们积极入世,倡导仁人志士弘道于世,以天下为己任,承担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责任。企业从来进步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一员固然有对社会的责任。这个责任也不是单方面的,可以说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时候已经在尽这会责任,或者说,企业是通过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落实来实现企业长久利益的。这是一种相互依存而有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为什么说是相互的制约和影响,而不是社会对企业的单方面作用呢?因为企业通过自身的行为倡导的文化确实能够影响社会思潮和观念,好的企业不是没有灵魂的组织,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导向的一个生动的社会成员。企业通过影响员工、影响消费者来影响整个社会,这一点往往被人所忽视。而孔子一开始就相信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仁以为己任”,实际上,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确实甚至改变了这个世界。企业之于社会也有这样的能力和义务。

  四、关于这本书和另外一本书

  以上所列十点,只是我个人一些零散的体会,不能够看作对《论语》思想的综述,因为我深知《论语》之博大非此区区几言所能够表述,说是挂一漏万,确非自谦。《论语》的思想需要详细阅读并且读懂《论语》才能够有完整的体会。《论语的管理智慧》(即《论语马说》)这部书,是探讨《论语》思想的一种尝试。

  所以,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研究《论语》的书。或许有的读者愿意把她当成《论语》解说来读,那也未尝不可,因为在这本书里,也确实对《论语》本身做了很详细的解说。但是,我还是喜欢读者把这部书直接看作管理书籍,毕竟我们探讨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管理学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运用问题。

  严格地说,《论语》是本口语化很浓的书,文字表述应该很通俗浅易。但毕竟时代久远,加之对于成书时代背景的疏远和《论语》所记载言论起由的缺漏,读起来确实难免有晦涩之感。历代批注、释译《论语》的著作很多,但多侧重字句疏通,让读者还是难以把握其真谛。故而我和大多普通读者一样都有“看似明白其实还很糊涂”的困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也多有朋友提及此事,希望能够就此机会写一本能够确实读懂《论语》的书。其实,我写《论语马说》的过程也是重温经典、深刻学习的过程,有此念头,便更加注意字面背后的意义,所以本书成稿付梓的时候,另一本专门研究《论语》本身的书业已成竹在胸,《论语的管理智慧》(即《论语马说》)上市之时,《论语新裁》即可脱稿。

  《论语新裁》之“新”不在于释义之新,而在于对《论语》一书的重新理解。历代学者多论《论语》只是散录先贤言论,在编排上并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集章为篇,只是“大致归类”,每篇并无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章相互间也不存在前后文的联系。而在撰写《论语的管理智慧》(即《论语马说》)的时候,由于提炼文意的需要,对篇章之间的脉络多有留意,依稀发现不仅每个章句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甚至各篇还可以看作独立的论文,条理之清晰令人惊叹。我想,以前我读《论语》之所以不能够完全懂得原意,多是因为心存其断裂,从而难以完整把握,致使读来如散沙而无头绪,不过领略一些断章之意罢了。私下认为,如果能够理顺其中脉络,必使《论语》成为完整的系统论述之书,而非零散的语录了,这样无论对于记忆还是理解都将大有裨益。

  至此方才想起先贤们曾有的《论语》一书乃有意编排一说并非妄谈。朱熹推崇《论语》首篇《学而》的第一章,称其“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至今才有了真切理解而断然相信了。不但如此,我看《论语》全书之大要尽在末篇《尧曰》三章,可谓“治国之道、从政之本、修为之旨”。然而历来大儒均视其为“逸篇”,至多论其为全书的总结,不以纲领称也。而我认为读《论语》应从末篇始,始得《论语》之精妙。而前后参考互见,则得《论语》大旨。

  心里有了这层意思,再读《论语》颇觉文意畅快,结构完整,竟如一块圆润的温玉了。《论语新裁》之新即在此处,希望早日交付同好探讨。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QQ:53901439,电子邮件: maqlicom@soh.com

1 2 3 4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7篇)
*半部《论语》可以避免三鹿和双汇的沦落 (2011-03-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段俊平)
*经理人管理智慧提升的三大境界 (2009-06-0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乾波)
*半部《论语》治企业 (2006-05-22, 《中外管理》2006年第五期,作者:孙大午)
*《论语·学而第一》中的管理启示 (2005-06-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马千里)
*《论语》中的管理学 (2005-03-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马千里)
*《论语--里仁》与销售经理的目标管理 (2002-09-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郝志强)
*《论语--学而》与销售经理的自我修炼 (2002-08-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郝志强)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3-31 05: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