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解读索尼危机背后的成因 2005年以来连续发生多起危机事件,索尼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印象:索尼正在进入多事之秋。 曾几何时,索尼被视为全球消费电子的顶尖品牌,拥有一台索尼的产品意味着荣耀和身份,成为索尼成为许多企业的梦想。但是今天,这种品牌印象正在渐行渐远,至少在中国是这样。从“完美索尼”到“产品屡现缺陷”,索尼在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为什么一个顶尖级的品牌、一个学习的榜样,突然之间暴露这么多问题?索尼危机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本土品牌应该从索尼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人民网特邀国内著名产业观察家、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刘步尘,为我们解读其中的奥妙。 问:DV危机刚刚过去两个月,又被爆出彩电计时软件存在缺陷,危机好象缠上了索尼。对于本次危机事件,索尼方面的解释似乎有些轻描淡写:索尼主动披露产品存在缺陷,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做法,话里分明是索尼被别人误解了。你怎么看索尼危机? 答:平心而论,我不觉得电视计时软件缺陷是什么严重的缺陷,除了升级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麻烦之外,计时软件问题并不带来图像问题,换言之,这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和大多数本土企业的产品相比,索尼产品的领先性还是很明显的。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小缺陷却被大家如此关注呢?原因应该说很简单,因为出问题的是大名鼎鼎的索尼而不是别的不知名企业。 长期以来,索尼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产品还是技术,都是无出其右者。既然被认为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然不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和缺陷。这种情况就好比人们不允许他们心目中的明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样。就这次危机来说,如果主角换成了国内某品牌,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话题。比如,国内某彩电企业提出“六基色”论,几乎遭到所有消费者、媒体及技术权威的口诛笔伐,但是该企业依然我行我素置社会反应于不顾,大家不是也没拿它怎么样吗?至于业绩造假,在国内企业中几乎比比皆是,一种电视能出现三家“销量第一”,其中可以说必有撒谎者,谁是说谎者?并没有人深究下去。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索尼没有问题。相反,在我看来,索尼不仅有问题,而且问题很严重。现在,大家把眼睛盯在索尼产品缺陷上,我认为这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索尼的战略出了大问题,产品缺陷不过是战略缺陷的外在表现而已。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索尼这个模拟时代的英雄,已经显现出了几分暮气。以彩电为例,在大多数企业转向推广平板电视的时候,索尼却出人一意孤行地推广显像管电视;在大多数企业选择做液晶电视的时候,它却有点不识时务地推起了等离子电视。对主流产业发展方向判断如此不准,竟然发生在一个技术领袖型企业身上,简直不可思议。这一切只能说明:索尼老了! 问: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危机事件,你觉得除了索尼方面解释的误会之外,有没有必然性的一面? 答:如果连续发生多起偶然事件,这本身就是必然的。 姑且不说索尼的产品和技术是否存在问题,就危机事件一再发生而言,索尼的危机管理至少是出了严重问题。一个媒体界的朋友告诉我,危机事件发生后,她想采访索尼公关事务负责人,对方竟然连续三天手机关机。我的朋友说,这本身已经告诉了我答案:一个以“鸵鸟政策”应对危机的企业,是不可能不出现问题的。 中国成长了,中国的消费者成长了,索尼却在原地踏步,这就是索尼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之一。 我甚至认为,索尼危机不单是索尼一家的危机,更象是整个日系企业的集体性危机,一方面索尼对于日系企业来说具有符号意义;另一方面,别的日系企业这二年也是麻烦不断。有人说日系企业正在集体沉沦,“沉沦”二字也许并不准确,但是,却也说出了一个近似的事实。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